編者按
在工廠,當機器人成了新工友;在農村,當一塊地既能發(fā)電也能種菜種糧……當前,科技的進步,互聯(lián)網的應用,正在形成全新的生產方式,生產經營變得更快捷、更智能、更高效。
今起,請跟著我們這組報道,走進不一樣的生產一線,感受創(chuàng)新的時代脈動。
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龐超
河北一些工廠車間里,正在上演機器換人的“好戲”。
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的名片,對于河北制造有著特殊的意義。每一臺機器人走上產線,每一次變革都有著極不平凡的故事。
7月10日,記者走進石家莊四藥,在工人與機器人之間,感受河北智造的脈動。
兩噸重的大家伙上崗
——包裝倉儲車間工人減少3/4,最繁忙車間變得冷清
閆莉,是1986年進入石家莊四藥的老員工,在石家莊四藥的包裝車間里干了幾十年,沒想到這會兒突然跟機器人成了同事。
說到機器換人,最令她感到不同的是過去熱火朝天的包裝車間里,已經難見工人的蹤影,這些都被四臺兩噸重的機器人給代替了。
現(xiàn)在,只能在車間里看到:橘色的身軀,長長的鐵臂,加上基座足有兩噸重。一天24小時不知疲倦,隨時開啟箱門,靜待從流水線傳來的一箱箱藥品。
裝滿12箱藥后,機器人揮舞手臂接貨、關倉、下降,三個巨大關節(jié)馬上劃出一道優(yōu)美的半圓形弧線,將12個輸液箱穩(wěn)穩(wěn)地堆在托盤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