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厲害80后白發(fā)民警會讀心嫌疑人都在他面前認栽人物:巴南區(qū)土橋派出所民警張熠特點:善于抓細節(jié)、警覺性高榮譽:獲市公安局和分局嘉獎15次

張熠和同事們一起開會,對案情進行分析、交流分享破案的經(jīng)歷。

張熠指著自己幾年前拍的警官證上的照片說,“很多人不信我是80后”。

張熠在警容鏡前整理自己的著裝。
安靜的審訊室,犯罪嫌疑人A某低頭沉默。明明證據(jù)就擺在眼前,管你問什么,始終不開腔,這樣的“滾刀肉”往往考驗的不光是你的耐心,更是說話的技巧。
“來,我們嘮嘮家常!庇孀邅淼陌装l(fā)民警不急不躁,拉來凳子坐在A某旁邊,一雙大手輕輕拍了他的后背。
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就在這間審訊室里展開,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看起來輕描淡寫,卻始終劍拔弩張。
“可以哦,你原來的工作不錯嘛,為啥非要干違法的事嘛?”
“唉,這也是沒辦法。”
“哦嗬,認了嗦!”
5個小時后,A某一個不留神,間接承認了犯罪,勝負已分。
這位白發(fā)民警就是巴南區(qū)土橋派出所的張熠。2月26日,本報曾刊發(fā)了4年時間黑發(fā)變白發(fā)民警張熠的報道,不少市民也對張熠的日常工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短兵相接一間審訊室就是兩個人的戰(zhàn)場
“這邊差不多了,那邊再問問情況,應(yīng)該就行了!”昨天上午11時,巴南區(qū)公安分局土橋派出所里,在審訊室待了兩個小時的張熠走了出來。
一樁小案子,兩個嫌疑人都是“老油條”,商量好了死活不承認——一個閉口不言,一個滿口胡謅。所里的民警幾個來回下來,始終問不出個所以然。
作為值班領(lǐng)導,張熠自然要出馬!安婚_腔的先放到,我先問問這個話多的。”
審訊室里,張熠和嫌疑人開始了交流。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張熠和嫌疑人從工作聊到生活,從生活再聊到家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看似和諧的一場龍門陣,吹牛的越發(fā)膨脹,話越來越多,張熠耐心地聽,瞇成縫的眼睛,始終鎖定著嫌疑人的表現(xiàn)——表情、動作、神態(tài)、語言……張熠在等待,等待著對方疏忽大意的那一瞬間。
一個小時后,嫌疑人言語中透出了案件相關(guān)信息,張熠馬上掐住話頭,直指案件,對方一時語塞。張熠抓住機會,拋出手里掌握的情況的一部分,讓對方感到措手不及。
嫌疑人依舊負隅頑抗,打算開口繼續(xù)編。“眼神開始飄,眼球往天上轉(zhuǎn),這一看就是要說謊!睆堨隈R上從對方的表情看出了意圖,打斷對方,繼續(xù)拋出手中掌握的其他線索。嫌疑人瞪圓了眼睛,一臉的不可置信,隨后長嘆一聲。
言語奏效,且正中靶心,后邊的審訊勢如破竹,案件已經(jīng)算基本告破。整整兩頁的筆錄,張熠做得認真精細,放下筆錄紙,他又走向了另外一間審訊室。那里,仍舊有一場硬仗要打。
讀心審人閱歷、經(jīng)驗、耐心、技巧都不能少
張熠,1980年1月出生,2000年從重慶警校畢業(yè)之后,曾經(jīng)在特警總隊工作!澳莻時候,天天訓練,身體好得很,138斤,全是肌肉!”摸了摸自己滿頭的白發(fā),張熠眼中自豪滿滿。2011年,張熠被調(diào)到土橋派出所當民警,因為經(jīng)常熬夜工作,到2015年時,他的頭發(fā)都白了。
“審人,這是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閱歷,經(jīng)驗,技巧,一樣都不能缺。”說起辦案子,張熠坦言有些民警可以很快掌握,而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掌握。“實際應(yīng)用中,少一樣,都無法奏效。”
剛開始接觸案件時,張熠也是個菜鳥,但當時組里的師傅們言傳身教,他也在大量案件中摸索,成長很快!耙荒曛辽俎k兩百個案子,都是在實際應(yīng)用中摸索!
近年來,不少影視作品都有描寫審案民警的題材,有人甚至根據(jù)這些結(jié)合心理學,整理出一套心理閱讀的“模板”。在張熠看來,實際應(yīng)用中效果不好,因為這忽視了犯罪嫌疑人的個異性。每個人的經(jīng)歷、閱歷、性格、心理成熟程度和應(yīng)急反應(yīng)能力不同,這意味著使用模板類的教程無法去閱讀所有人的心理情況。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少毒販在應(yīng)對警方審訊時,就像是個石頭人,滴水不漏,如果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別說審案,交流都無法成立。這個時候,作為敲門磚的開場話語就很重要,不僅要用刺激對方心理的話語來問,更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耐心。
幾年前,一個毒販被捕,在審訊室里不發(fā)一言,不管誰說話,就像睡著了一樣,甚至讓人懷疑這人是否還有意識。
張熠看了一眼對方的樣子,就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姓名、年齡、工作、朋友、家庭……張熠幾乎嘗試了所有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話題,對方始終沉默。
在審訊的第3個小時,張熠主動給對方端來了飯菜。毒販心理防線很強,但身體卻經(jīng)不住,也是餓極了,狼吞虎咽吃起來!奥c吃,莫搞急了,這有水。”張熠明白,這個時候,一定要讓對方感受到警方不是在害他,而是在給予幫助。飯后,張熠又遞上一支煙,“兄弟,整起,也休息一下!”江湖氣的言語最接地氣,最適合與此犯罪嫌疑人交流。
這一場心理對戰(zhàn),足足持續(xù)了8個小時,而前7個小時,張熠都是在一個人“自言自語”,遞水,遞煙,無微不至。終于,在第7個小時,張熠問了一句“兄弟,你有孩子沒得?”此刻,他敏銳地捕捉到,毒販狠狠地吸了一口煙。
這細微的動作一下子讓張熠瞪起了眼睛,他知道,家人必然是突破口!張熠說起了自己的經(jīng)歷——因為工作忙,還沒有孩子,自己和妻子都很發(fā)愁,羨慕那些和孩子周末一起享受幸福的人。此話一出,毒販的手抖了一下,狠狠地撓了撓頭,并用微弱的聲音說了句:“我有個兒子,還小”。
切口打開了!張熠一邊緊盯著對方的動作、表情,一方面將話題繼續(xù),從毒販的家人入手,提醒對方珍惜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小心翼翼地拋出配合警方爭取寬大處理減刑的話題,另一方面將自己掌握的案件情況一點點滲透給對方。
情和法的雙管齊下,不到一個小時,毒販交代了所有的犯罪事實,并將自己的上線人員如數(shù)告知。8個小時后,整個案件告破。
休假查案毒販的一句黑話吸引了他的注意
在采訪中,張熠經(jīng)常會提到自己對于犯罪嫌疑人的警覺,像一種職業(yè)習慣,也為自己成功破案起到了保證。
“有時候,這種習慣讓我休假也難得清閑!睆堨诨貞浀,有一次自己剛和同事一起辦完案子,準備好好休息一下。“當時就有人提議到獅子橋那邊的魚館吃頓飯,然后趕緊補個好覺。我們商量了一下,就穿著便裝去了!
剛剛走進餐館,坐在自己對桌的一個個頭不高、身材瘦瘦的男子就吸引了張熠的注意。
“通過面相,就覺得這個人像是吸毒人員!睆堨诟嬖V記者。
就在張熠和同事在餐桌上聊天的時候,對桌的那名男子手里的電話突然響了,張熠隱約覺得這個電話不尋常。
“這個人沒接電話之前,說話聲挺大。接起電話來,聲音故意壓低了一些,而且身子似乎還有意往里面靠,就是不想讓別人聽見他在說什么。”張熠回憶道,“引起我的注意是毒販的一句話,他說‘籽籽在我這里,等你到了,我出去就是了!
張熠曾抓過毒販,“籽籽”指的是麻古一類的毒品,眼前這個人很可能要和人進行毒品交易。
為了不打草驚蛇,張熠沒有采取行動,而是用眼神提醒身邊的同事,注意一下身后這個人的動向。
“大家在一起這么久了,還是有些默契,然后我們就裝著繼續(xù)吃魚!睆堨诨貞浀,大概過了20分鐘,這名男子的電話又響了,他直接就朝著路邊的一輛面包車走了過去。“看見他出去了,我們就喊老板結(jié)賬,然后也順著往外面走。”
張熠和同事分別從四個方向圍向了面包車,而此時兩名犯罪嫌疑人剛剛進行完交易!八麄冞相互遞煙呢,我一把就抓住了之前吃魚的那個男子的肩膀,他轉(zhuǎn)過頭問我做啥子?我給他看了證件,然后他就不說話了。”
閱人不忘記人外形特征成了他的日常習慣
除了對犯罪嫌疑人的可疑行為有認知外,熟悉犯罪嫌疑人的外貌特征也是張熠的職業(yè)習慣。
有一年,土橋派出所接到了群眾報警稱自己在某網(wǎng)吧上網(wǎng)的時候,留在桌上的手機被偷走了。
“接到報警,我們就趕緊從網(wǎng)吧和路邊其他店鋪搜集監(jiān)控,確定犯罪嫌疑人,然后就發(fā)現(xiàn)一個體型偏瘦的20多歲小伙子有作案嫌疑!睆堨诒硎荆约嚎匆曨l的時候,第一感覺是這個人身高175厘米左右,穿著一雙拖鞋,應(yīng)該是經(jīng)常出入網(wǎng)吧的人!白钭屛矣洃浬羁痰氖牵骞匍L得很端正,頭發(fā)也很酷。”
就在張熠準備進一步調(diào)查的時候,有同事向張熠報告,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證正在魚洞某網(wǎng)吧登錄。
“當時是夏天,晚上11點多了,我和同事兩個人就開著巡邏車過去了。”張熠記得自己和同事剛到魚洞的這家網(wǎng)吧,就看見網(wǎng)吧門口有一個人在打車!爱敃r光線不是很好,看不清這個人的臉,但是他腳上的拖鞋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張熠的記憶里,監(jiān)控視頻里犯罪嫌疑人腳上穿的拖鞋是一雙人字拖,黃色的,而眼前這個人的拖鞋也是這個造型。那么,他會不會就是偷手機的人呢?
“其實我也是順嘴問一下,也沒確定他就是我們要抓的人。”張熠一邊出示自己的警官證,一邊要求這名男子出具身份證,但是男子卻半天沒有吭聲,甚至趁著張熠沒注意便撒開腿就跑!翱吹竭@種情形,我趕緊追!
張熠和同事追了20多米,趁著犯罪嫌疑人拖鞋跑脫了的功夫,他抓著犯罪嫌疑人的衣領(lǐng)將其按到了地上。
談及自己這么多年的辦案經(jīng)驗,張熠說,抓住細節(jié)和保持警覺是自己的職業(yè)習慣,也是自己破案的“法寶”。
多年來,張熠獲市公安局和分局嘉獎15次,其中,三等功三次,市局嘉獎7次,分局嘉獎5次。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景然曲鴻瑞攝影報道
景然
相關(guān)新聞:
“奶奶,我們又見面了”——六旬老人三次走丟,巧被同一位民警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