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衡水市商事登記改革制度的推進,到該市政務中心工商局窗口咨詢企業(yè)注冊的人絡繹不絕。(馬路 攝)
同以往的改革不同,這一次進入范圍的包括了縣(區(qū))級黨委機關及其工作部門和部門管理機構,人大、政協(xié),法院、檢察院以及民主黨派和群眾團體等。
通俗點說,這項工作要對類似縣委辦、縣委組織部等機關的職權進行系統(tǒng)梳理,搞清這些部門擁有哪些職權,其依據是什么,職權的實施主體、承辦機構、實施對象分別是誰,辦理時限為多長,收費或罰款的標準如何。
據衡水市編委辦主任馬金驥介紹,此舉是為了全面提高黨群機關社會服務的規(guī)范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希望能通過試點,探索規(guī)范黨群系統(tǒng)職權工作機制。
在馬金驥看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在此過程中,黨政部門如何轉變職能,核心在于對權力的規(guī)范。
但作為一級政府,自己擁有的行政權力究竟有多少?這曾經是個很少有人能完全回答準確的問題。
2014年版的《衡水市市本級行政權力清單》則清楚地告訴公眾,該市市本級共有3333項行政權力,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強制、行政監(jiān)督等11個類別,涉及49個部門。
推進綜合配套改革一年間,衡水市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就是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清單目錄體系。除上述權力清單外,該市2014年還先后向社會公布了“收費清單”和“產業(yè)投資負面清單”。目前,該市政府部門的“責任清單”已完成初稿,計劃5月底向社會公開,而一份“監(jiān)管清單”也在積極編制中。
只有摸清底數(shù),才能使改革舉措有的放矢。在衡水市編委辦副主任劉占杭看來,相關工作決不能玩數(shù)字游戲,必須扎扎實實去改、去推。他發(fā)現(xiàn),在行政審批事項改革上,有些地方存在著片面追求表面數(shù)字變化的現(xiàn)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