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廊坊3月17日電(記者 劉振山 通訊員 張?zhí)┰?胡曦)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承擔著各種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轉運、途中醫(yī)療監(jiān)護和突發(fā)事故的應急搶救。他們不分晝夜,沖在救援的前線,憑借醫(yī)術救死扶傷;他們無懼風吹雨淋,每天與死神賽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只為把生死一線間的病人帶回到親人的身邊。3月16日,記者登上廊坊市急救中心廣安醫(yī)院急救站的120急救車,體驗這個“和天使比愛心與死神拼速度”的特殊團體。

現(xiàn)場:接到任務1分鐘內上車8分鐘送患者入院
早上7點40分,記者來到市急救中心廣安醫(yī)院急救站,120緊急救援隊的成員們都已到齊,這個團隊分別由1名醫(yī)生、1名護士、1名駕駛員組成。和上一班的工作人員做好了交接,清點檢查好一切急救藥品、儀器、設備后,他們整裝待發(fā)。編號為冀7R122的急救車便是他們的“主戰(zhàn)場”,緊張而忙碌的一天隨之開始。
9點14分,120急救熱線突然響起,接到派車單后,醫(yī)生陳永山了解大致情況,一位44歲女性患者犯了心臟病,病情緊急。隊員們便拿起急救箱跑向自己的急救車。不到一分鐘,人員全部到位。隨后,駕駛員韓國維在車上撥通聯(lián)系人的電話:“喂,您好,這里是120,現(xiàn)在病人是什么情況?好,現(xiàn)在你們不要隨意動患者,我們馬上趕到。” 9點21分,急救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東日瑞景小區(qū)。
車停穩(wěn)后,陳永山一手拎著除顫儀一手和司機韓國維抬起擔架,護士張玉哲手拿心電圖機、急救藥箱等急救工具,在家屬的帶領下,迅速來到病患家里。陳永山小心翼翼地給患者量血壓、做心電圖、評估病情、靜脈輸液,緊接著他和韓國維將重達一百六十斤的患者抬上擔架,送往急救車。護士張玉哲是一個有著近13年工齡的職工,見此,她趕緊把氧氣罩給患者戴好,做好心電監(jiān)護,在狹小的空間里,她嫻熟地完成一系列的治療操作。經(jīng)醫(yī)生初步診斷,該名患者為心律失常,需要盡快確診治療。車子爭分奪秒一路急速駛向市人民醫(yī)院,一路上,司機韓國維鳴笛警示,為了搶救生命,他逆行了一段路,僅用了8分鐘,就把病人順利送到了市人民醫(yī)院急診大樓。此時,院方也早已開通了綠色通道,等待救治。
9點40分,陳永山做完相應的登記交接,隊員們準備返回急救站待命,此時,病人突然心臟驟停,市人民醫(yī)院的急診室醫(yī)生趕緊進行心肺復蘇。隨著患者逐漸恢復心跳,這場“生死時速”宣告勝利。陳永山告訴記者:“幸好患者家屬及時撥打了120,到達現(xiàn)場后,我們及時給患者做了相對應的搶救措施,不然的話,患者就很危險了!”
辛苦:忍饑挨餓成家常便飯胃病腰肌勞損成職業(yè)病
一上午的時間,隊員們共完成任務3次,據(jù)他們說這還算是少的,有時候一天出車13次,一天往返北京兩次的情況也是常有的,常常是水都沒來得急喝,下一個任務又來了。
再回到急救站,此時已是中午1點40分,早已過了午飯時間,食堂也沒了飯菜,大伙就只能就著熱水吃點燒餅,一頓飯就這么打發(fā)過去了。
在采訪中,張玉哲無奈地說:“我們最忌諱的就是吃面條了!”看著記者的疑問,他解釋說:“吃飯時間不固定,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由于時刻要準備出發(fā),有時只吃了一口,電話響了,就要馬上放下碗筷趕赴目的地,等回來時,面條都粘成個了面疙瘩!”幾天前,張玉哲的胃潰瘍又犯了,但考慮到目前護士資源緊缺,她吃了幾片藥硬是堅持下來。
張玉哲說,幾乎每名急救人員都有胃病和腰肌勞損之類的職業(yè)病。“有時候患者住的樓層比較高,還沒有電梯,再加上個別患者身體重,陳醫(yī)生和小韓司機抬下來腿都打軟。我們另一個班組的劉華民醫(yī)生身材本就瘦弱,由于長時間抬擔架,患上了氣胸。”
[1] [2] [3] 下一頁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