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個家庭既有老人,也有小孩兒,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是一個穩(wěn)定的、健康的、多層結構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敝械仑斦献黜椖控撠熑、森林專家Guido介紹,經營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要制定10年的森林經營規(guī)劃,然后按規(guī)劃營林,最終形成混交、異齡、復層結構、密度合理的“理想水源保護林”。
“近自然”造林模式解決了一般人工林的脆弱性,帶來了生態(tài)和經濟雙重效益
“按照傳統(tǒng),我國造林大多是種類單一、年齡和高矮接近的人工純林。”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中德財政合作項目技術總監(jiān)智信介紹,人工純林里樹木種類極為單一,動物種類稀少,地表植被很差,容易形成火災,也容易受到蟲害。
人工純林出現問題并不罕見。上世紀90年代,一場天牛災害使寧夏第一代林網的8000萬株楊樹遭受毀滅性打擊,不得不全部砍光。林業(yè)專家指出,這正是植樹中被人們忽視的一個生態(tài)學原理——單一性導致脆弱性的結果。
“由于種植密度大,人工純林的樹干普遍很細,不容易長成大樹,也不易形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敝切耪f。
“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避免了這些問題,項目實施后,林木長勢明顯改善。同時,林分結構得到優(yōu)化,林下生物多樣性增加。工程區(qū)植被增多,年減少土壤流失達147萬噸以上!必S寧林業(yè)局副局長王鳳陽說。
項目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以改善,為開展生態(tài)旅游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村民的自我發(fā)展能力也獲得了提升。“我從今年3月開始參與營林工程,目前勞務所得1萬元左右!倍ヒ呀泧L到了種植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的甜頭。據統(tǒng)計,2011年該項目開展以來,豐寧參與項目農戶340戶,項目直接受益人數566人,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在更大范圍復制“近自然”造林模式,需要社會資本注入和市場主體參與
“在更大范圍推廣‘近自然’造林模式,并不簡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國際合作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峻崎說。
“近自然”的推廣首要的是技術和資金問題。智信說,技術上成熟只是相對的,不同地方,森林的主導功能不同,所需要的技術也不同,這就要求技術要跟當地生產結合起來。“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近自然’技術并沒有一個萬能的模式。”
“進行‘近自然’經營,一般密度的人工林每畝的勞務、管理、規(guī)劃費用大概是200元/次,每5年要實施一次,密度較大的人工林3-4年就要實施一次,費用看似不多,但需要持續(xù)投入,投資強度總體來說并不小。”智信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本、市場主體,設計合理的補貼機制來破解資金難題。(河北日報、河北網記者曹智 通訊員姚偉強)
鏈接
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
近自然化多功能森林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在經營目的類型計劃中使地區(qū)群落主要的本原樹種得到明顯表現。它并不是回歸到天然的森林類型,而是盡可能使林分(一個林區(qū)的森林,可以根據樹種的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齡、疏密度、林型等因子的不同,劃分成不同的林分)建立、撫育、采伐的方式同“潛在的自然植被”的關系相接近。
近自然理論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動力,也就是生態(tài)機制。其操作原則是盡量不違背自然的發(fā)展。近自然林業(yè)理論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樹種間的關系就越和諧,與立地也就越適應,產量也就越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