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道署滄桑之變
淮軍公所拆遷修復項目也包括清河道署部分。在孟繁銅的帶領(lǐng)下,記者來到三四百米外、位于興華路的清河道署。在國內(nèi),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江蘇徐州、四川閬中等地都存在著不成組群的道臺衙署遺址,而清河道署則是目前全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道臺衙門!懊駠鴷r期,清河道署曾作為軍閥王占元的公館。上個世紀70年代改為民居,現(xiàn)在居民也搬走了!泵戏便~介紹說,清河道署分東、中、西三路,布局嚴謹,南北方向的主軸線全長160余米,沿線縱向串通一座大門、四套院落。共有大門、垂花儀門院、大堂院、二堂院、三堂院以及東路東跨院、西路西花廳院、西花廳后院等古建筑18棟。中軸線上四套院落布局規(guī)整,均為一正房兩廂房,正廂之間有廡廊相連。正房(北房)均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兩側(cè)東西廂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案髟郝鋬蓚(cè)均開便門,以便進出!薄澳憧矗¢T上方的圖案十分精致。”孟繁銅說,各院門窗全部是木雕藝術(shù)作品,各有各的基調(diào),如后院以“方”,中院以“圓”,前院以“方圓相配”的圖案為基調(diào),造型各異、變化多端。
清河道署的建立也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在清王朝建立之初,保定地區(qū)連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濫”、水澇成災(zāi)。作為京南重鎮(zhèn)、畿輔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設(shè)直接影響到皇城的安寧。因此,康熙年間,即屢派大員在華北修筑堤防。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霖雨月余,河水泛濫”,大堤決口,危害地方。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查勘直隸水利”。第二年,大力進行水利整修。怡親王為加強華北地區(qū)治水管理,建議“將大名道改名清河道,移駐保定府”,主要官吏為道員,正四品,是省與府州之間主管河務(wù)的地方長官。保定周邊二十余處州縣舊有管理河務(wù)的大小官員統(tǒng)統(tǒng)歸其調(diào)遣,后經(jīng)“吏部議準”,轄保定、正定、河間三府,易、冀、趙、深、定五直隸州,仍管河務(wù)。保定府清河道由此誕生。
由于清河道署的設(shè)立,保定水患減少。據(jù)記載,整個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員在此任職,其中方觀承、周元理、劉峨、周馥、楊士驤等9人直接升任為直隸總督。
相關(guān)新聞:
河北美術(shù)學院曲陽石雕創(chuàng)作實踐啟動儀式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