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戰(zhàn)“疫”的“幕后英雄”
——記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核酸檢測實驗室的醫(yī)務工作者
此次河北省疫情,石家莊市、藁城市、邢臺南宮等地成為防疫戰(zhàn)“疫”的主戰(zhàn)場,與之臨近的衡水市也成為了重點防控的主陣地。衡水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作為衡水市核酸檢測定點單位之一,為筑牢疫情防控的堅實堡壘,1月6日迅速調(diào)整安排核酸檢測工作流程,舉全院之力為防控疫情工作投入戰(zhàn)斗。
這段時間以來,面對院中排著長龍似的隊伍等候做核酸檢測的廣大市民們,四院的醫(yī)務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連續(xù)不斷地采取標本,從早到晚,一刻不得休息。市民們看在眼中,感激在心中,人們紛紛伸出大拇指,連說“辛苦”。其實,更應該得到這個稱贊的,還有核酸檢測實驗室的“白衣戰(zhàn)士”們。
在四院核酸檢測實驗室里,檢測人員需要做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包括穿著兩層防護服,戴N95口罩、護目鏡、面罩、乳膠手套、防水靴套等。25℃恒溫下連續(xù)工作,他們已經(jīng)渾身被汗水濕透,累了、乏了,扭扭腰身繼續(xù)投入工作,困了、餓了輪流著到休息區(qū)緩沖下恢復體力。數(shù)據(jù)錄入、核酸提取、擴增循環(huán)……這看起來有條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其實都是危險和希望并存。最為關鍵的是,工作再繁忙,也不能有任何差池,防控形勢再平穩(wěn),也不敢有絲毫的大意,檢驗人員每分每秒都必須精神高度集中。
張文霞,四院核酸檢測實驗室的負責人。連線采訪時,電話那端她用沙啞的聲音哽咽著說:“我為我的兄弟姐妹們感到自豪!石家莊疫情發(fā)生后,我們曾經(jīng)有3000份左右的管數(shù),13000人份的標本,必須在不到30個小時的時間內(nèi),全部檢測完畢,而當時科室只有2臺PCR擴增儀可用,每臺儀器每批次擴增96人份(其中包括3個陰性對照,1個弱陽性對照),擴增一次需要87分鐘;2臺提取儀,一臺為24孔,一臺為32孔,每批次提取需20分鐘,實際主要操作的僅有原PCR室的5名同志,檢測任務的艱巨程度可想而知。但我的同事們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主動取消了輪班,全員投入檢測工作!
醫(yī)院為了減輕實驗室的壓力,緊急抽調(diào)了幾名其他科室的人員前來增援。即便如此,核酸檢測高峰的幾天,實驗室眾人的壓力也是有增無減。有的人隨身攜帶著速效救心丸,因為在負壓艙中工作時間過長,對心臟就是一個考驗;有的人連續(xù)22小時工作,只為檢測完當天所有的標本,完成次日的報表……
“科學的輪休才是合理的,沒錯,但在這個特殊時期,這句話在我們這兒就是空談。院里的隊伍有多長,我們的工作量就有多大。每天看到小山似的標本群,我們無從多想,只有一個念頭,干完它!”張文霞說。
在四院核酸檢測工作微信群里,有兩個細節(jié)讓記者感動。一個是對話,極其簡練,除了數(shù)字,出現(xiàn)最多的字眼是“已完成”“全部完成”;另外一個是時間,“凌晨00:24”“凌晨02:15”……
有人說他們是“排雷工兵”,在成千上萬個待檢測的標本面前,他們是距離病毒最近的人,但他們從未膽怯,而是迎難而上,將這片雷區(qū)變?yōu)榘踩珔^(qū);
有人說他們是“與時間賽跑的人”,不管標本有多少,也不管檢測一個標本要經(jīng)過十幾道步驟,過程多么復雜,他們都要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做出最精確的檢測結(jié)果,早一分鐘檢測出結(jié)果,就能更快幫助流調(diào)、消毒一線人員去遏制病毒擴散;
有人說他們是“最抗餓的人”,十幾個小時甚至二十個小時,只吃一餐飯、一杯水,只為了少去一次廁所、少脫換一次防護服,多一點檢測的時間,早一點做出檢測報告;
這段時間,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天檢測14600多人的記錄,這是實驗室自建成以來的最高紀錄;
……
沒有什么豪情壯語,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在這普通的工作微信群中讓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畫面:當整個城市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還有一些人正在不眠不休、無怨無悔地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創(chuàng)造四院這個紀錄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是張文霞、袁志忠、張鳳、彭梅、李迎輝、周經(jīng)緯、國煥素、曹娜、牛立松……我們?yōu)檫@些可敬可愛的“幕后英雄”們點贊。記者高艷爭)
來源:衡水日報相關新聞:
河北武邑縣清涼店鎮(zhèn):發(fā)揮黨員引領作用 齊力保障村莊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