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輕人團年飯上只顧玩手機,放下碗筷就跑去同學聚會,把老人晾在一邊
超八成受訪者呼吁過年不要走過場
昨天是農歷的小年,而今天將迎來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春。這也預示著春節(jié)越來越近。
近來,網絡上無論是對“買票難”問題的熱議,還是對“回娘家還是回婆家”話題的爭論,無不體現出民眾對“回家過年”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與重視。有人說,“回家過年”是一種認宗尋源的文化儀式。不過,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太重視“過年”這一儀式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核:一方面,部分人對此有些淡漠,甚至不愿回家;另一方面,有的人產生了精神疲倦,走過場式過年。
上周,記者對1430名重慶居民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64.5%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有不愿意回家過年的人。其中21.4%的人直言這樣的人“非常多”或“比較多”。而受訪者中,80后占60.8%,70后占19.7%,90后占12.5%。
年輕人感嘆過年是負擔
一提起過年,在北京工作的重慶小伙兒張敏直呼“頭疼”。張敏給記者算了筆賬:來回北京與重慶的機票約3000元,給家人買禮物1000元,孝敬父母長輩怎么也得5000元,加上壓歲錢1000元,“過節(jié)費”至少10000元。這讓月薪不到6000元、生活本來就十分吃緊的張敏頓感壓力。
張敏告訴記者,他身邊不少朋友其實很期待過年,但談起春節(jié)花銷就犯怵,變得不太愿意回去,認為過節(jié)成了負擔。
據報道,近四成網友春節(jié)過年的花銷預估超過5000元。有網友發(fā)帖稱,春節(jié)從來都不是他的“節(jié)”,而是他的“劫”,混得不好不敢回家過節(jié),年終獎年年“白領”。對此,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深有同感。
本次調查顯示,40.9%的受訪者肯定“過年是負擔”;40.0%的人痛感當前社會普遍功利,讓人們覺得必須花很多錢才能過好年。
“錢?年輕人想太多了吧!笔茉L者田女士說,絕大多數家長不是為了錢才盼著團年飯,“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的退休金比很多年輕人賺得都多。家長的希望其實很淳樸,就是孩子自己過好就行了!
田女士告訴記者,很多年輕人給自己太多包袱,總覺得拿不出錢丟面子,這都是“攀比之風盛行”惹的禍,F在很多媒體也喜歡渲染春節(jié)給年輕人帶來壓力和痛苦,其實這個風氣不太好。“沒錢買機票就買火車票,沒錢買禮物就別買,壓歲錢非得花1000元那么多?”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不久前,事業(yè)單位職員秦冉和同事閑聊時,評出“最無聊節(jié)日排行榜”,“春節(jié)”首當其沖。
在秦冉看來,一些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很大程度上是為父母親人而過,年輕人更愿意就吃個便飯,或者外出旅游,哪怕只是和父母宅在家里休息,也比和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探討哪家女孩還沒嫁,哪家男孩還沒買房要強!吧踔翛]必要非得扎堆那幾天來過年,提前或延后慶祝不行嗎?”
秦冉的觀點,代表了部分人的心聲。本次調查中,15.7%的受訪者坦言,當前不少人覺得過年就是為父母而過。對于主觀上不愿回家過年的人,24.3%的人表示“支持”,認為“人各有志”。但是,對于一些人不愿回家過年,更多受訪者(64.5%)“不支持”。其中,50.3%的人表示“理解,但不支持”,另有14.2%的人直接“反對”,認為無客觀原因都該回家過年。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董海軍認為,“過年”是我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儀式,但現在年味淡了,人們對這個儀式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如以前。但過年并不是簡單的“吃飯”,走親戚串飯局是一個人社會支持系統(tǒng)鞏固、精神思想回歸的重要方式。大家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舒緩、理解、尊重和支持。
中國民協(xié)節(jié)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強調,過年要有儀式感。儀式沒了,“年”的莊重也就沒了。在他看來,“家庭團聚”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它的內核是人倫感情。一個農民工不遠千里趕回家,絕不只是為了吃頓餃子。年三十團聚是儀式,大年初一向長輩拜年也是儀式。這些儀式是一定要回到家才能參與的。
如果說愛是永恒的話題;如果說家是心靈的寄托;那么,愛家就是人類至上的情感,人類最美的記憶是和家人在一起……近來,從央視《回家》系列公益廣告,到公益微電影《時間門》,再到某品牌推出的廣告《把樂帶回家》,都讓眾多網友為之動容,紛紛留言: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非常懷念20年前的春節(jié)
談到過年,家住江北區(qū)的趙先生顯得有些失落。年近70歲的趙先生有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安家工作,每年只有春節(jié)回家。平日里,他們會打電話問候老兩口,寒暄說“盼著過年好好聚聚”。
但令兩位老人失望的是,每年團年飯,老兩口總有被“應酬”的感覺。趙先生告訴記者,前兩年的春節(jié),他沒和兒子們說上幾句話,“吃飯的時候,老大總是時不時地埋頭看手機、發(fā)短信;老二和媳婦不停地聊自己的事兒———房子、車子、票子,我們完全插不上嘴!
趙先生說,過年就那么幾天,但孩子們總是“不甘心”好好陪他們。每次放下碗筷就急著往外沖,要么同學聚會,要么拜訪老朋友。有一次,二兒子才在家呆一天,就和媳婦跑成都玩去了,把他們晾在一邊。
有評論說,有的人不重視“過年”這一文化儀式的價值內核,有點走過場。調查中,45.8%的人感覺這樣的人不少,也有39.5%的人認為這樣的人不多,僅1.7%的人明確表示“沒有這樣的人”。
“對年輕人來說,‘過年’就是吃個飯!奔易∩称簤蔚耐诵萁處煂O女士,非常懷念20年前的春節(jié)———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孩子們會圍著爺爺奶奶,挨個下跪磕頭領壓歲錢,“現在放鞭炮成了踩氣球,春聯不貼了,也不祭祖,小孩兒拿壓歲錢就只說聲‘謝謝’,還去比誰給的多。年夜飯也成了走過場,年輕人只顧悶頭吃、玩手機,吃完就不見了!
本次民調顯示,35.3%的受訪者承認,如今很多人和家人坐在一起團年,卻很少交流溝通;14.2%的人感覺,“不甘心”多陪父母親人而熱衷于其他應酬的情況普遍。
“在競爭壓力下,很多年輕人沒有心情向往傳統(tǒng)了!敝醒朊褡宕髮W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中華全國美學會理事趙士林,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過年回家成走過場”折射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變遷和社會心理變遷。在商業(yè)大潮的沖擊下,任何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包括民俗的文化情味,都受到扭曲、閹割、大打折扣乃至形存實亡。
調查中,83.5%的受訪者呼吁大家,特別是年輕人重視“過年”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核,盡量回家,避免走過場式過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