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兩年停機維護、加固升級及數(shù)月重啟準備后,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正式開啟第二階段運行。這是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也是全球最大的科學實驗項目。
英國《自然》雜志稱LHC迎來的2.0時代,將繼續(xù)為人類提供尋找宇宙的新視角。LHC的重啟意味著什么,將給世界帶來什么?據(jù)參與LHC實驗的科學家們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兩年的檢修將能讓粒子的撞擊來得更“猛烈”,也更安全。
檢修
LHC為什么要徹底大修?
確保根除爆炸危險;1萬塊超導磁鐵一個個取下來維修
LHC為什么要花整整兩年時間維修、升級呢?這還得從2008年的事故說起。經歷過事故的CERN束流部門運行主管邁克爾·拉蒙特對記者表示,建成后,LHC就朝著設想中的7TeV能量(宏觀世界中每1TeV的能量就像一只蚊子飛行1公里的動能,亞原子層面卻是巨大的)的目標沖擊,然而一次嘗試中,連接著一萬塊磁鐵的五六萬個連接裝置中的一個出了故障,“一下子炸了好幾公里”,這次事故使得整個對撞機中斷運行14個月,花費近3千萬瑞士法郎維修費用。
“這是慘痛教訓,這之后CERN就特別小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說,他在LHC上的CMS實驗項目上工作了20多年。
但事故顯現(xiàn)的問題并未徹底解決,包括當初設計時存在的一些缺陷。CERN原計劃2012年就關停進行大修,但因發(fā)現(xiàn)上帝粒子,推遲到2013年。“這次是徹底的維修,就像心臟手術一樣,把最重要的心臟修復了,要把問題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拉蒙特說。
兩年的大修是LHC維修史上前所未有的。拉蒙特說,所有1萬塊超導磁鐵和其連接點,都一個個取下來進行維修和強化,并使其測試。“我們檢查,檢查,再檢查,確保每一個零部件都是萬無一失的。”
光在加速器升級上,CERN就花費了6億多歐元,但拉蒙特說,相對于最初建設時的五六十億歐元來說,升級花費已相對便宜。
重啟
如何讓管道里質子束飛奔更快?
專門團隊負責提供質子束;重啟后能量將翻倍
錢思進說,重啟LHC并非如啟動一個按鈕般簡單。重啟從2014年底開始,首先要把上萬根超導磁鐵一段段地冷卻,每段進行檢測,直到2015年4月5日才最終把質子束在最低能量下運行,貫通27公里長的束流管全程。“跟發(fā)射衛(wèi)星上天差不多。”
“2015年4月11日晚,第一次達到6.5TeV了。”2015年4月10日拉蒙特在電話中對新京報記者說,“這次質子數(shù)量并不多,但已達到6.5TeV了,這是我們今年計劃達到的能量。”拉蒙特的團隊負責提供質子束。
2010年到2012年LHC的運行被稱為“第一階段”,當時質子束的能量大約控制在設計能量的一半左右,關閉兩年后,LHC重啟,進入第二階段,準備往當初預想的7TeV能量沖刺。
2015年4月,重啟后的LHC這個龐大的巨獸,把質子束的能量整整翻一倍。“正處在粒子物理學一個激動人心時代的開端:大型強子對撞機將發(fā)射有史以來能量最高的粒子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任克里姆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種能量量級將為關于宇宙的新研究發(fā)現(xiàn)打開大門。
對撞越多,越明顯,科學家發(fā)現(xiàn)新東西的可能性也更高。這是LHC重啟后的目標。要有更多的對撞,一個辦法是增加質子團的數(shù)量,另一個辦法就是要更多的能量讓質子束再接近光速一點。在一個距離已經固定下來的環(huán)形對撞機中,質子束無法通過飛更遠的路產生更大能量,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磁場的作用,讓質子束飛得更快。
探測器
為什么需要4個大型探測器?
采用不同設計相互印證
鑲嵌在LHC上的一個探測器重量與埃菲爾鐵塔差不多。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說,無論是CMS還是ATLAS,兩者都可用于對各種粒子物理的題目展開研究,重要粒子的痕跡,采用了盡可能不同的設計方法和原理,這是為了用兩個獨立的實驗來相互驗證對方的結果。
每兩個探測器都像一個巨大“洋蔥”,每一層都可以采集一些信號數(shù)據(jù)。錢思進說,質子束對撞后,會產生很多碎片,每次對撞產生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碎片,它們被稱為“次級粒子”。
探測器的目的就是要鑒別這些碎片次級粒子,看它們是什么樣的粒子,飛行多快等,分析后數(shù)據(jù)存入計算機,然后由計算機將這些碎片反推導、還原出束流粒子對撞時的場景。
每秒中在探測器中發(fā)生的上億次的對撞源源不斷地產生海量的數(shù)據(jù)是隨時傳過來的,安裝在CMS控制中心,進行第一級值班的科學家監(jiān)測的計算機收到數(shù)據(jù)后,做了初步的識別和篩選,之后迅速傳給第二級值班的數(shù)據(jù)中心。“存儲下來我們提供的這些數(shù)據(jù)就像一鍋粥,之后各種物理課題的分析組從中挑選對此課題有用的那部分數(shù)據(jù)來做各種分析。”錢思進說。
專訪
中國科學家錢思進
“20多年就做這一個實驗”
上一次的LHC備受關注無疑是發(fā)現(xiàn)了“疑似上帝粒子”之時。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在LHC上建造運行的兩個大型通用對照組探測器之一的CMS實驗項目上工作了20多年。
錢思進也向新京報記者提及發(fā)現(xiàn)新粒子的時刻,“真的是非常激動,也覺得非常幸運,我們工作努力奮斗了二十幾年,幾千人一起,這里頭經歷了坎坎坷坷,包括耽擱了14個月的大事故,最后有所成果,是幾千人一起奮斗那么多年的結果,終身難忘。”說到此,電話那頭的他泣不成聲。
“我總共參加物理研究工作也就30幾年(正好30年前我獲得物理博士學位),其中20年撲在CMS這一個實驗上。我有時在其他一些場合說,我能把一個實驗做好就感覺很不錯了,盡力專心致志參加做一個實驗,和幾千個同事一起最后取得了公眾認可。”
他說,雖然在LHC上工作的幾千人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最終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能授予兩位首先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的老先生,大家都非常高興,而在諾獎致辭中,也肯定了他們獲獎的原因之一是LHC中大家的工作,在實驗上驗證了此種特殊粒子的存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