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華(前一)正在和大棚菜種植戶查看黃瓜長勢。 張玉坤攝
記者尹義坤 通訊員寶鼎 懷河
聽臨西縣委組織部的同志介紹說,修棗科村靠種蔬菜大棚脫了貧、致了富。6月底,我們前去村里采訪黨支部書記修華,只見他家銹跡斑斑的大門上著鎖?粗覀円苫蟮臉幼,熱心的村里人告訴我們:“修華兩口子早就把家搬到大棚地里了,這個院八九年沒人住了!
在村南香瓜棚邊的三間簡易房里,我們見到了修華。我們的談話就從“家”開始了。12年前,修棗科村又窮又亂,在全縣出了名。2005年,鄉(xiāng)黨委決定讓在鄉(xiāng)里工作的修華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他決定先把精力放到村民脫貧致富上來。
為了讓群眾把風(fēng)險降到最低,種下希望,收獲信心,修華自己東挪西湊20萬元,先在村東南自家承包地上建了3個高標準溫室大棚,一個大棚給了從壽光縣請過來的張師傅,作為常年技術(shù)指導(dǎo)的酬資;一個送給村里的一個困難戶。當時,修華為了管理好用自己全部家底換來的大棚,給全村人樹個樣板,他和妻子就在大棚邊搭了一間簡易房,不分晝夜“長”在大棚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每個大棚收益都在6萬元以上。有了成功的經(jīng)驗,有了老師的指導(dǎo),村民種植大棚的積極性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一年多時間,全村蔬菜大棚猛增到28座。
為建好這28座大棚,修華一座一座地現(xiàn)場指導(dǎo),解決困難。他每天都要圍著大棚轉(zhuǎn)幾圈,到各家大棚里看看果蔬的生長情況,每逢刮風(fēng)下雨,他更是挨個大棚查看防護措施,生怕有一點閃失。2009年11月1日晚上,風(fēng)雪襲擊了冀南大地。住在大棚地里的修華,眼看著雪下得越來越大,便早早把大棚戶和村干部召集起來,打掃積雪。大雪整整下了3天,修華帶領(lǐng)干部群眾掃了3天。這場50年不遇的大雪,使周邊縣市的蔬菜大棚幾乎全部坍塌,而修棗科村的28座大棚無一受損。大棚雖然保住了,但是黃瓜苗凍死了4成多。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修華又馬不停蹄,自己掏腰包,來回驅(qū)車兩千多公里,從壽光買來新苗補栽。這個冬季,附近縣的蔬菜大棚幾乎絕產(chǎn),但修棗科村大棚的蔬菜收成一點沒減,收益反高。村民們說:“這個奇跡,是修書記的心血換來的!”
2011年,修棗科村又在村西南建起110個蔬菜拱棚。為保證初次種植拱棚蔬菜成功,修華和妻子在這些拱棚的旁邊搭了兩間板房,把家搬到了過去。夫妻倆冬天挨凍,夏天受熱,伴著這片拱棚整整住了兩年。

修華(左一)和村干部站在大棚頂上,一起謀劃村蔬菜種植基地的發(fā)展。張玉坤攝
2013年秋季,修棗科在村西北建了30座溫室大棚,修華和妻子又跟著搬到了新大棚邊。2015年6月,村里在村南引進了香瓜等新品種種植,還建起小型批發(fā)中心,修華的家又跟著搬了過去。現(xiàn)在,他們又在村北搞采摘園,正在建設(shè)17個高標準拱棚和5座溫室大棚,修華和妻子正準備蓋兩間房,把家再搬到那里去。
修華說:“俺村的大棚發(fā)展到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守著大棚,我夢穩(wěn)心安!狈N植戶說,大棚就是修書記的命,為了種好大棚,他什么都舍得。2010年夏季的一天,修華發(fā)現(xiàn)種植戶石敬山的溫室大棚塌了一大截,一家人正在發(fā)愁,他便找人買來沙子、水泥,召集幾個種植戶前來幫忙,一晌的功夫就修好了。2014年初秋,村民修振學(xué)等3人流露出想建溫室大棚的意思,但又缺少資金,修華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工資卡、老母親在縣城的房產(chǎn)證交給修振學(xué),幫他們貸款30萬元,建起6座大棚,如今這3個種植戶都致了富。
8年多來,修華和妻子吃住在大棚地,日夜守護著大棚。在他的帶領(lǐng)下,如今的修棗科村已建成占地800畝的冬暖式大棚50座,春秋式拱棚320個。修棗科村的蔬菜已銷往北京、邯鄲、德州、安陽等地,每年全村增收近800萬元。修華本人也先后被評為邢臺市“新農(nóng)村建設(shè)領(lǐng)頭雁”、市勞動模范,當選為市人大代表,2016年又被評為河北省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相關(guān)新聞:
實施三品工程 推進清潔生產(chǎn) 緊盯綠色項目
臨西縣產(chǎn)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