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高云淡。9月20日,在河北涉縣王金莊村,玉米、谷子、高粱漸次成熟,黃綠交錯的旱作石堰梯田隨山勢綿延,一望無際,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壯麗景觀。
涉縣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典型的太行山區(qū)深山縣。全縣荒山多、耕地少、水源缺,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當?shù)剞r民就地取材,用山石筑堰,在石堰間填土造出片片田地。
“山有多高、堰壘多高。”涉縣農業(yè)農村局副局長賀獻林告訴記者,涉縣的旱作石堰梯田至今已有超過700年歷史,經過世世代代的修建,梯田從山腳層層疊疊直達山頂,除了懸崖陡壁,7成以上的坡面都被利用了起來。目前,石堰梯田系統(tǒng)面積達204.35平方公里,涵蓋46個行政村,在給當?shù)厝颂峁┝朔(wěn)定生計的同時,也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環(huán)境。
“在我們這,土比金貴,祖祖輩輩種植梯田的土,都是從石頭縫里摳出來的。哪怕鞋子里有點土,都要倒回田里!蓖趿侄ㄊ峭辽灵L的王金莊人,每每看到祖輩留下的梯田被撂荒,他都心疼不已。
在王林定記憶中,十幾年前,村里的青壯年都出去打工,山上的田荒了不少!昂髞碚畮е蠹冶Wo梯田、修復生態(tài),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車后,田里的小米、花椒賣到全國各地,我們的‘石田’又活了,很多年輕人也回來了。”言語間,流露出對生他養(yǎng)他的這片土地的摯愛。
“喔喔……嘚嘚……”一聲聲吆喝響起,王林定和妻子牽著毛驢又開始一天的勞作!拔壹疫@片田種的都是老黃谷,熬出粥來米油多、口感好,吃起來別提有多香!”王林定捧著金黃飽滿的谷穗笑得合不攏嘴。
“谷粒飽滿,稈壯、穗大,這個老種子總算留住了!毖刂狡戮徯校R獻林不時停下查看梯田中黑軟谷的長勢!扒靶┠,像黑軟谷這樣的傳統(tǒng)農作物品種在王金莊已經消失了,通過走訪調查,我們在其他村莊發(fā)現(xiàn)還有小范圍種植。我們就把收集到的種子播種到了老品種提純復壯基地,并納入‘農民種子銀行’進行管理!
58歲的賀獻林已經和梯田打了20多年交道,一直致力于旱作石堰梯田的保護與利用。在他眼中,老種子代表了當?shù)刎S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傳承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王金莊“農民種子銀行”,已經收集管理的農業(yè)物種有26科57屬77種,很多品種的種植歷史都在百年以上。
“我們通過對傳統(tǒng)作物品種的普查、收集,保存?zhèn)鹘y(tǒng)作物的遺傳基礎基因,進而利用其基因選育優(yōu)良新品種,帶動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辟R獻林和他的團隊這些年先后提純復壯了小黑豆、紅軟谷等60余個老品種,讓它們重新回到梯田生長,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產量還有所提升。
近年來,涉縣積極開展石堰梯田保護發(fā)展!霸谔萏镏苓呍炝,主要是為了保持水土,避免自然災害!鄙婵h林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一級主任科員李和保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們通過補植和區(qū)塊造林的方式,持續(xù)開展梯田生態(tài)綜合治理,種植連翹等經濟林,在提升土地附加值的同時還綠于民。
“當?shù)剞r民都有了保護生態(tài)的意識,不再到山上放羊、割柴,自覺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干預破壞!崩詈捅Ed奮地說,生態(tài)的改善讓野雞、獾、粉葛等野生動植物再次出現(xiàn),傳達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積極信號,讓這片古老的石堰梯田煥新顏、展新姿。
在相距王金莊村不到5公里的劉家村,鄉(xiāng)親們正忙著挑揀晾曬好的花椒。90后自媒體人“農村阿凱”在一旁做著直播帶貨:“都說我們涉縣的花椒十里香,大家看看,粒粒鮮紅、飽滿油亮……”
“農村阿凱”本名劉志凱,是劉家村人,過去多年在外務工,2016年他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逐漸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媒體人。這些年,他用鏡頭記錄下家鄉(xiāng)梯田的變遷,制作出上千條短視頻,在網(wǎng)上收獲了183萬“粉絲”。
搭上網(wǎng)絡短視頻的快車,劉志凱除了宣傳家鄉(xiāng)美景,還為家鄉(xiāng)的農產品銷售出了一把力!叭ツ晡覀冑u出小米3萬斤、花椒2500斤,收入10多萬元。”看著鄉(xiāng)親們靠梯田過上好日子,他干勁更足了。
今年5月20日,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tǒng)被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
總策劃:趙 兵 丁 偉
總監(jiān)制:李 遙 劉 麗 賈 芳
統(tǒng) 籌:李鐵兵 商 棠 楊建民
策 劃:鄧光韜 賀宏偉
監(jiān) 制:王嘉林 姚偉強
編 導:段維佳 鄭佳洵 喬 婭
拍 攝:鄧光韜 段維佳
剪 輯:鄭佳洵 喬 婭
!螅豪钤A 師語彤
指導單位
中共河北省委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