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莊村的街道兩旁,隨處可見凸顯當?shù)匚洫{特色的文化墻。
“何莊武獅”傳承人何慶利將這一省級非遺項目帶到了全國各地。
70多歲的老人(左)在拳場上一點也不輸年輕人。
石牌坊的石梁被村民完好地保存著。
何莊村是趙縣城西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村莊,雖然歷史也算久遠,但給人的感覺十分低調(diào)。若不是村里時常能聽到武獅的鑼鼓聲和練拳的吆喝聲,這個村子根本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正是這歷史悠久的“何莊武獅”,給了人們記住何莊的理由。
古老村莊 因河而名
趙縣城西的何莊村,本名為“河莊”。據(jù)村民們介紹,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舊石碑以及民間收藏的自清代、民國以來的地契文書等文字資料上,村名寫的都是“河莊”。不知道什么原因,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趙縣印發(fā)的地圖上再也找不到“河莊”,而變成了“何莊”。再后來,村民們辦理身份證、戶口本時,上面寫的也都是“何莊”。從此以后,沿用了數(shù)百年的“河莊”無聲無息地變成了今天的“何莊”。
出何莊村北口不遠,便是古洨河,這大概就是過去“河莊”這個村名的由來吧。不過,村名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何莊村南有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沙河溝,小河自西向東繞村而過,每年夏季流水淙淙,冬季卻變得干涸,有人說這才是“河莊”的真正由來。
當年,在何莊的村南口有個標志性的地名叫“五龍口”,分別由東南西北五條道溝交會于此,乍一看去,就好像是五條蛟龍聚首在一處。正南方是離北道,西南方是沙河溝,北方是通往村中的大道,東南方是東渠道,東方是南道溝。沿五龍口的沙河溝一直向西,過元氏可達封龍山和蒼巖山,是趙縣、寧晉及以東地區(qū)的人們每年上山進香的必經(jīng)之路。據(jù)說,古時候這條路上的善男信女、買賣商賈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村中曾先后建有三座古廟宇,村南有龍王廟,村中有五道廟,村東口有奶奶廟。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六的大廟會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買賣商人從八方匯集于此,村里各家的親朋好友也一并到齊,家家設(shè)酒擺宴,盛情款待。這情景,還真是應(yīng)了詩人王駕《社日》中“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詩中意境。
淳樸民風 世代傳承
舊何莊村的主要街道有前街(徐家街)、后街、南北大街、于家街和任家街。數(shù)條巷子大都是南北走向,還能叫上名兒的有大巷子、張家巷、徐家巷、康家巷、小蘇家街。后街與南北大街交會處稱大十字口,大巷子與前街交會處稱小十字口,是早些年間村民們評理說事的地方。因此,在何莊村有一句話人們經(jīng)常脫口而出,那就是當兩人為某件事爭執(zhí)不下時都會說:“走,到十字口說去!蹦媳贝蠼直蓖璩堑凝堥T,南往高邑、柏鄉(xiāng)一帶延伸,是一條舊時期的官道。老一輩的村民還見過騎馬送公文的差役經(jīng)常從這條路上經(jīng)過,據(jù)說明朝時洨河上龍門石拱橋前的碑文也有記載。
古老的村莊孕育了淳樸的民風,因此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感人故事。
在于家街曾有一座石牌坊,牌坊正上方的石梁上赫然鐫刻著“圣旨”二字。據(jù)說在清朝乾隆年間,于家有一戶婆媳倆共同撫養(yǎng)著一個年幼的孩子,歷盡百般辛苦后,不僅把那孩子撫養(yǎng)成人,而且還升入了當時的太學——國子監(jiān)。朝廷為褒獎婆媳二人的事跡,特頒旨在其家鄉(xiāng)修建了這座石牌坊,以示對于家婆媳的嘉獎。
據(jù)考證,這座石牌坊修建于乾隆十年六月,距今已有200多年。牌坊為四柱三間青石坊,高大壯觀。在村里的街道邊,仍可看到這座石牌坊的殘存部件,上面的字跡和雕刻的紋飾依然清晰可辨。那塊刻有“圣旨”二字的石梁完好無損,被村民精心地保管著。
因牌坊之所在,于家街又被稱為牌坊街,街道兩側(cè)居住著于氏家族,聞名遠近。據(jù)記載,于氏家族乃為官清廉的明朝重臣于謙之孫于有道的后裔。
村里的老人們還經(jīng)常念叨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在何莊打的那一仗。1939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八路軍以一個加強連的兵力與趙縣、欒城、元氏三個縣的日偽軍在何莊展開了激戰(zhàn),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何莊,還有一位抗戰(zhàn)時期的女英雄蘇晨妮讓村民們銘記在心。他們說:“蘇晨妮就是何莊的劉胡蘭!”
何莊武獅 聲名遠播
說起何莊,“何莊武獅”這個省級非遺項目可謂是名聲在外。
在何莊,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喝了河莊水,都會抬抬腿!焙吻f村的武術(shù)多少年來一直長盛不衰,村里無論大人小孩幾乎人人習武。練武的人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每年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拳場里吆喝聲、棍棒聲響徹不斷。
相傳早年間嵩山少林寺失火,寺院毀于一旦,兩名少林武僧化緣來到何莊村,將少林武功中的大洪拳和小洪拳傳授給東西兩家的男子。因為村里的年輕人喜歡湊伙,閑暇時也都跟武僧習武,自此村里武風日盛。
村民們在常年練習武術(shù)的過程中,又結(jié)合舞獅的特點,創(chuàng)立了“何莊武獅”。何莊武獅源于明末清初,將少林武功與舞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受當?shù)厝罕姷臍g迎。它的表演分群體表演和分組表演兩種形式,大獅子由兩個人共用一張獅子皮完成,小獅子由一個人完成,領(lǐng)獅者則手拿繡球,統(tǒng)領(lǐng)著整個表演的全局。這種武術(shù)帶舞獅的風格,體現(xiàn)了何莊民間藝人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正因為何莊武獅在民間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chǔ),村里的武獅團火得很,一年到頭幾乎閑不下來。新社武獅團一年里有250多天在忙著為廟會立集、企業(yè)慶典、結(jié)婚壽慶趕場演出;何莊武獅省級非遺傳承人蘇慶利帶領(lǐng)的另一支武獅隊伍,則常年在外演出,全國許多城市都留下了何莊武獅歡快、熱烈的身影。
村里的兩支武獅團有合作有競爭,將何莊村的獅子舞得風生水起,使這一傳統(tǒng)技藝更好地傳承下來,而且聲名遠播。(記者楊惠玲 通訊員徐哲普、王偉偉/文 記者張曉峰/圖)
相關(guān)新聞:
以“4+4”產(chǎn)業(yè)大手筆塑造經(jīng)濟發(fā)展“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