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全國公映的電影《白鹿原》,日前票房已達1.3億直奔1.5億,成為文藝片中票房僅次《搜索》(1.6億)和《山楂樹之戀》(1.4億)的國產電影,王全安也因此晉升為陳凱歌、張藝謀后的文藝片票房新貴。電影《白鹿原》跨越國慶檔,在相當有限的排片下依舊領跑上座率,到目前為止,保持了9月上映國產電影的票房冠軍地位。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王全安,相比較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張揚、張元等藝術片導演,第一個突圍轉身大制作,并最終邁入億元導演俱樂部,獲得了主流的商業(yè)價值。但也有人認為王全安為此付出了代價,一部刪減版的《白鹿原》未能在藝術上交出滿意的答卷。伴隨著上映以來的口碑兩極,觀眾對刪減的不滿,以及對電影內涵的爭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電影《白鹿原》從五個小時初剪版,到四小時十分鐘,再到三個半小時,屬于王全安對作品的凝練和打磨。而之后的一次次刪減,從柏林參賽版188分鐘(臨時刪到160分鐘),最后到公映版的156分鐘,則經歷了艱難而漫長的審查。156分鐘公映版一經推出,其表現內容的割裂感和敘事的不完整感,讓觀眾備感遺憾。也許就像王全安在接受采訪說的那句話一樣,如果我們的時代是兩個半小時的長度,那也許就是我們時代的水準,但是更多的等待還在醞釀當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