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四種方式,四種困境
養(yǎng)老院一床難求,看病一號難求,請傭人好人難求……《老有所依》里,趙寶剛的鏡頭反映了“養(yǎng)老”的太多無奈。“我們不贊賞用承受苦難的方式來實現(xiàn)孝道,老人和兒女應該互相扶持,老人安度晚年,青年人兼顧家庭和事業(yè),才能構(gòu)成一個真正和諧的家庭。”趙寶剛在劇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依靠自己?敵不過身體]
江木蘭父親本不想麻煩兒女。為自己在老家的生活做了各種打算,不愿跟女兒去北京,“北京是挺好的,但這兒是我家。我是棵老樹了,挪不得窩”。然而,當突然病倒時,他才明白,“不服老不行,以前我在東江橫渡,幾個來回都不在話下,現(xiàn)在我上二樓都喘……”
和江木蘭父親一樣的,還有呂希的父母——呂母癱瘓多年,一直由呂父盡心照料。直到一天,呂父因心梗猝逝,傷心過度的呂母喪失所有自理能力,并開始拒絕進食……
[依靠子女?敵不過生計]
對于被兒子兒媳啃老的謝亞芝、女兒脾氣暴躁的方瓊兩位老太太來說,“依靠子女”無異于癡人說夢。即便是孝順的江木蘭夫婦,在養(yǎng)老上也有諸多無奈——先是跟父親兩地分居無法照顧,接來父親后又因房子太小引發(fā)家庭矛盾;想賣掉市區(qū)的學位房去郊區(qū)買套大點兒的房,又擔心對不起正在上小學的女兒……
不能跟老人住一起也罷了,連帶父親看病也那么艱難。江木蘭逃班出來帶父看病,發(fā)現(xiàn)醫(yī)院大排長龍,名醫(yī)的號一整天都排不上……“我要有個兄弟姐妹該多好,多個人多個幫手,至少在有事的時候還能有人幫忙換換藥……”江木蘭一句話,道出了無數(shù)“獨生子女”80后的無奈。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