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被寫入《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以后,不少時常難得回家的子女看望父母的時間明顯多了,老人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但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已滿三月,有些老人卻對子女“回家”感到了失望。
家住南碼頭路的張阿婆膝下有二子,過去兩個兒子回家看望老母親的時間每年只有一兩次,來的時間都是從早到晚,幫老人打掃洗曬,燒上一桌老人喜歡的可口飯菜,兒孫滿滿坐在一起,雖然每年僅有一兩次,老人也很滿足。自從“;丶铱纯础比敕ê,兩個兒子回家次數明顯多了,基本上是每星期都回家,但隨著兒子回家次數的增加,在家的時間卻少了。張阿婆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在家時間有一天左右,大家無話不說,現在他們回家時間只有一個多小時,喝杯茶,抽支煙的工夫就告辭了,想要講講心里話也來不及。
記者近日在塘橋、南碼頭、楓林等街道采訪,一些老年協會相關負責人欣喜地反映,《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實施后,在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家庭中引起了震動,有些以往以沒時間、工作忙為由的子女,現在也回家探望父母了。一位在某大型化工企業(yè)當領導的儲先生說,“回去看望父母,以前不太重視,能拖就拖,現在想想真不應該”。
與此同時,大多數老年人對子女“常回家看看”表示認可的同時,對“回家”的質量流露出失望的情緒,他們期望子女“回家”不要千篇一律,送些吃的、用的,他們更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實實在在的幫助。在天鑰新村的老年活動中心,當記者詢問在場的10多位老人:“子女回家想要什么?”時,陸阿婆說“我要他們帶點報紙來,前幾天的也可以,我喜歡看報”,沈阿婆則說“我很羨慕人家老人上網玩電腦,我希望兒子教教我白相電腦”。曲老伯說得更實在,子女回家時幫著檢查一下水電、煤氣有否故障,“讓我們晚年的生活更加安全安心就可以了”。(通訊員 劉天林 記者 張欣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