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春節(jié)前夕,人們總會看到一幕幕熟悉的場景:年輕人拎著大包小包回老家孝敬父母。有些父母則千里迢迢從老家來到廣州和兒女一起過春節(jié),他們帶的東西更是令人吃驚:從水果到蔬菜,從新鮮的食物到干制品,從大米到雞蛋,只要是家鄉(xiāng)的東西,能搬的都盡數往廣州搬。且聽聽羊城晚報記者采訪的三位廣州新客家的心聲,一同體會血濃于水的親情。
土雞蛋埋米里帶來廣州
姓名:王昭文
職業(yè):媒體人
籍貫:陜西
我的父母每次來廣州過年都要拎著大包小袋,每年我都強調“不要帶”,可他們就是不聽。陜西離廣州那么遠,一箱蘋果那么沉,可他們照帶不誤。我說廣州有蘋果賣,母親卻說廣州的蘋果都是催熟的,吃起來有怪味,沒有家鄉(xiāng)的好吃。還有家鄉(xiāng)盛產的獼猴桃,雖然整箱帶到廣州時,已經爛了一半,他們卻樂此不疲。
陜西人喜歡面食,那里的面粉相當好,我在廣州很難吃上正宗地道的陜西面,于是父母出發(fā)前就把面粉、掛面、餅和饅頭整理打包,一起背到廣州來。記得有一次,他們還帶了一整袋米,我打開一看,里面埋了一百多個雞蛋,都是正宗的土雞蛋,是專門去農村挨家挨戶收回來的,擔心路上磕壞了,就把雞蛋埋在米里,順帶也把大米帶過來。
我的姥姥是東北人,每年冬天要腌酸菜,她來不了,每次都委托母親帶給我,而且把一缸酸菜里最好的都拿給我,那東西水淋淋的,實在不方便攜帶,可他們總有辦法帶過來。還有家鄉(xiāng)出產的孜然、辣椒醬、小米、苞谷糝、干辣椒、干豆角、干花菜、干菌等,父母都一起帶到廣州來,生怕我吃不慣南方的食物。
由于要帶的東西太多,坐飛機存在行李超重的問題,于是他們寧愿坐30個小時的火車,也不愿坐飛機來廣州。節(jié)前的火車票比打折飛機票貴,路途上花費的時間更長,可他們全不在乎。到達廣州后,當把所有行李打開后,才發(fā)現(xiàn)少了重要的東西:他們?yōu)榱私o我?guī)Ц鞣N食物,自己的衣服卻沒帶夠。
提前半年準備“媽媽的味道”
姓名:陶小紅
職業(yè):鞋業(yè)公司老板
籍貫:四川
我的老家在四川富順縣,過年吃東坡肉、香腸、豬腳等。離春節(jié)還有兩個月,當父母知道我們不能回家過年后,他們便開始熏制臘制品,連同豬舌頭、牛肉干、臭豆腐干等,把我們每年回家要吃的東西悉數往廣州搬,保守估計也有50斤重。
母親為了保證臘肉的味道(她常說自家養(yǎng)的黑豬比市場上賣的白豬的肉更香),在半年前就買了一頭黑豬仔,養(yǎng)成大肥豬后,再宰殺曬制,分門別類制成臘肉。那天,他們到達廣州時,是早晨4時,頭發(fā)凌亂的父母肩扛著幾十斤的東西,站在月臺上翹首等候我們,雖然是寒冬,他們卻把棉襖脫下來,額頭還冒汗。
父母帶來的東西都是熏制品,按醫(yī)學上的說法,吃多了容易致癌,可全家人誰都沒有在這個時候充當醫(yī)學專家,因為這是“媽媽的味道”。老公鼓勵兒子說:“不用怕,一年吃一次,敞開肚皮吃!”
母親從海南帶來一桶活魚
姓名:陳振剛
職業(yè):打工族
籍貫:海南
今年我在廣州買了房子,按照本地風俗,買房后第一年的春節(jié)要在新房里過。于是,父母從海南過來和我一起過春節(jié)。
父母帶來了兩個“肥料袋”,里面裝著干制的紅魚、帶魚、石斑魚,還有蝦仁和海螺。母親還拎著沉重的水桶,里面放著大半桶水,養(yǎng)著七八條活蹦亂跳的鮮魚。我說廣州有鮮魚賣,母親卻說廣州“新鮮的魚都是淡水魚,這才是純正的海魚”。為了這幾條活魚,要將一大桶水從海南拎到廣州,是何等的不易。
因為我有了新房子,父母今年帶來的東西更加琳瑯滿目:有芹菜、蘋果、蔥、魚罐頭,還有一把當地特制的竹掃帚!母親說,喬遷新居的第一個春節(jié)要特別講究:芹菜代表著發(fā)財,蘋果代表平平安安,蔥代表日子紅火,魚罐頭則要放在米缸里,是一種好兆頭。竹掃帚是節(jié)日前大掃除的必備工具,母親說“還是家鄉(xiāng)的掃帚掃得干凈”。
海南的稻米比較適合煮稀飯,父親這次竟然扛了50斤大米來廣州。臨行前,父親每天留意天氣預報,預報說今年春節(jié)的氣溫可能較高,海南人喜歡天熱喝稀飯,他們擔心我因天熱吃不慣干飯,所以帶了適合煮稀飯的米。
因為帶的東西太多,按照以往所走的路線,要換好幾趟車船,實在不方便,父母這次索性從?谧边_廣州,暈船的母親快把腸子都吐出來了。黃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