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日前在西藏阿里地區(qū)象泉河南岸一處古象雄時期墓地發(fā)現了地層關系清晰、明確年代最早的古天珠,系青藏高原首次出土。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李林輝說,這一發(fā)現為考察西藏地區(qū)天珠的出現年代、形態(tài)紋飾及使用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證實了古象雄時期天珠的存在和流行。
天珠居藏密七寶之首,最早起源于藏民族對靈石的原始崇拜,被視為“神佩戴的飾品”。天珠有自然形成說,也有專家認為其制作工藝存在“人為因素”:礦石開采后,經人工研磨,加入天然樹脂、中草藥等浸泡,依天然紋路或自行勾勒相應紋路,后經開光、加持,形成天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仝濤介紹,考古人員在阿里地區(qū)札達縣城西郊、象泉河南岸的曲踏墓地進行發(fā)掘時,找到了5座洞式墓葬,并出土了大批古象雄時期珍貴文物。“其中一座墓葬中出土有精美的天珠(蝕花瑪瑙珠),這是青藏高原首次考古出土”。
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資料顯示,出土古天珠呈橄欖形,兩端截平,有穿孔,長2.85厘米,最大徑0.9厘米,孔徑0.2厘米,深褐色和乳白色相間紋飾。
仝濤分析,這批墓葬的年代在距今1800年左右,這一時段正是象雄國的強盛時期,因此墓葬主人很可能是象雄國貴族。
象雄文明是藏文明的濫觴。史料記載,象雄王國至少在3800年前開始形成,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7世紀初,雅礱部落逐漸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象雄開始衰落。
專家分析,從出土天珠的具體位置來看,其主要功能為裝飾。目前,對天珠佩戴者的性別和年齡無法進行準確推斷。從墓葬一并出土的木梳、銅鏡等器物判斷,天珠的佩戴者應為女性,但不排除當時男性也佩戴天珠。 (記者 許萬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