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qū)將探索“容缺受理”
中新網記者梳理發(fā)現,一些地區(qū)明確提出,將探索“容缺受理”制度。
“堅決砍掉各類無謂證明和繁瑣手續(xù)!标兾魈岢觯鞯、各部門要積極探索“容缺受理”制度,由申請人書面承諾符合相關條件并進行公示,辦事部門先予以辦理,再相應加強事后核查與監(jiān)管,進一步減少由申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提高辦事效率。
青海也提出,各部門要探索推行“容缺審批”,即:由申請人書面承諾符合相關條件并進行公示,辦事部門先予以辦理,再相應加強事后核查與監(jiān)管,進一步減少由申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提高辦事效率?
西藏也表示,探索推行“書面承諾預先辦理制度”,對符合相關條件并進行書面承諾和公示的申請人,辦事部門可預先辦理相關事項,再相應加強事后核查與監(jiān)管,提高辦事效率。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多地發(fā)“狠話”推動落實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今年仍然有一些地區(qū)曝出“奇葩證明”事件,可見破解“辦證難”等問題仍然任重道遠。
"奇葩證明"給公眾和企業(yè)設置了重重障礙,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眹倚姓䦟W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奇葩證明”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權力機構的“任性隨意”,服務意識不足;二是由于信息不共享,職能部門間存在行政“堡壘”、信息“孤島”現象,各部門間各自為政、不愿擔責;三是審批和證明異化為權力尋租的渠道,職能部門不愿割舍利益。
對于如何真正落實相關舉措,解決民生“痛點”,各地也發(fā)出“狠話”。如,北京提出,對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簡化優(yōu)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chuàng)業(yè)的工作情況,定期進行督導檢查,加大問責追責力度,及時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整改,著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庸懶散拖、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以及服務態(tài)度生硬等問題,堅決克服服務過程中不作為、亂作為現象。
重慶提出,要通過效能評估和網上監(jiān)督考核機制,確保服務全程可考核、追蹤、監(jiān)督。規(guī)范群眾投訴舉報渠道,形成舉報“受理處理反饋”制度,及時解決群眾問題。(記者李金磊)
相關新聞: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短視頻丨傳絕活聚產業(yè)匯大師 “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