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濁酒工夫短,
半百歲月時日長。
霜染黑發(fā)數不盡,
桿頭邁步再起航。
列位,你是什么職稱?為了評職稱,你都做了什么?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機會來了。羊城晚報報道,浙江大學近日規(guī)定,浙大在校師生在媒體及“兩微一端”發(fā)表的網文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yōu)指標。
事實上,很多網絡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早已超過一些所謂的核心期刊。從這個意義上說,浙江大學的這一規(guī)定不過是對網文價值的一種“追認” 。
借助網絡發(fā)表科研成果是一種發(fā)展方向。在眾多的媒體評論中,盡管不少人對浙大這一規(guī)定的一些細節(jié)并不認同,但多數意見認為,此舉對打破長期以來的論文評價體系有積極意義。
歸根結底,網絡只是一個平臺,與報紙、期刊等傳統媒體沒什么本質區(qū)別。論文發(fā)表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論文是否有價值?
眾所周知,我們是一個論文大國,但,有價值的論文并不多。

大學畢業(yè)要撰寫論文,職稱評聘要發(fā)表論文,于是,鋪天蓋地的所謂論文就源源不斷地出籠了,其中的大多數,可能只是摘與抄的結晶,價值與貢獻幾乎為零。
關于論文,很多人關心的,只是發(fā)表在哪里,發(fā)表了多少篇。
于是,論文領域的造假、買賣甚至腐敗問題就出現了。即使浙江大學的這一新規(guī),難道就能逃過拉票、刷票、買票的算計?
在某些行業(yè),論文價值不言而喻,是一種科研成果的體現。但,這種成果是總結與提煉,是創(chuàng)新與貢獻,而不是為了發(fā)表、充數而進行的抄襲、拼湊。真正的論文書寫在實踐中,缺乏實踐成果支撐的論文是對“論文”二字的羞辱。
從這個意義上說,打破“唯論文”現象,可能比浙大推出所謂新規(guī)更有利于根治論文病。發(fā)表過論文的人能力就強嗎?職稱高的人水平就高嗎?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
同樣是新媒體平臺,微博近日也火了,原因卻是“搶版權”。北京商報報道,微博發(fā)布的協議規(guī)定,“未經微博平臺事先書面許可,用戶不得自行或授權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使用微博內容”。瞬間引發(fā)巨大爭議。

看完報道,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家平臺機構簡直昏了頭、急了眼,在自掘墳墓。查閱背景材料之后,才知曉原來此舉只是阻擋競爭對手的一項策略,目的是不想讓人家“抓取”使用。
即使如此,似乎也屬本末倒置。人們選擇哪個平臺發(fā)表博文,注重的是影響力大不大、服務水平好不好。單靠“先機”維持一家獨大的局面恐怕不會持續(xù)太久。平臺這東西,你能建,別人也能。
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回歸到事情的應有樣貌,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新快報報道,近日,浙江省一家小學發(fā)出公約,不再讓家長為孩子們的作業(yè)簽字。
又是事發(fā)浙江,看來,沿海省份的改革勢頭很猛。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作業(yè)”本就不該有,將其變成“家長作業(yè)”更是不該中的不該。

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各方的職責、角色回歸正常,學校才更像學校,家庭也才更像家庭。
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至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升學、攀比甚至面子的好看。
讓教育真正回歸到教育本身,任重而道遠,遠不是“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yè)”那么簡單。
正是:
不教不嚴人難樹,
家校同向不同路。
時代擁抱新媒體,
創(chuàng)新價值擎天柱。
一網觀天下,下期再見。(郭慶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