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熙若講述家風家訓。
年輕時的仝熙若和父親。翻拍
□文/圖 燕趙晚報首席記者 謝鑫名
爺爺從逃荒之人到商會會長,仝家從富甲一方到一貧如洗,耄耋之年的仝熙若口述家族史,就像一部劇情曲折離奇的長篇電視連續(xù)劇,經(jīng)歷的天災人禍、興衰成敗,都讓他的頭腦異常清醒,最終他以事論“調(diào)”總結家訓:自律、自學、自立、自強。而通過仝家“經(jīng)商”成敗的故事,或許對你會有所啟迪。
遭遇旱災:從河南一路逃荒到陜西
仝熙若的祖父叫仝永法,祖籍是河南偃師仝家莊村。清光緒年間,河南大旱,祖父三兄弟隨災民西逃。祖父的長兄,獨自一人遠逃,杳無音訊。
祖父攜帶小弟仝永相逃荒往陜西走。路上,人吃人的悲劇隨時發(fā)生。到潼關時已三天顆粒未進,祖父餓得一頭栽倒路邊。那時候只要倒下去,就很難再爬起來,也可能成為別人的“食物”。對生的強烈渴望,使得祖父抬起頭,抓緊路邊一窩馬蘭草。天呀!草窩內(nèi)竟有一個包裹,他撿起來打開,竟有幾個饃饃。這可是救命的糧呀!
有了別人丟失的饃,兄弟倆沒有急于狼吞虎咽,而是拿出一個每人一半分著吃。如果當時兩人把饃饃都吃光,或許會撐死。但兄弟倆居然理智地處理,表明他們能管得住自己的嘴。這種自律是仝家人后來之所以成功的秘訣之一。
最終兄弟倆一路乞討到臨潼。臨潼因有華清勝地而繁華,最讓祖父吃驚的是,倒背如流的俗語“天下衙門朝南開”居然不屬實,臨潼縣衙端端正正向北開。面對縣衙,看縣府后面的驪山像屏障一樣阻斷南北,如黑馬騰空,祖父突然有所頓悟。凡事不能認死理,應順情依理與時俱變。
兩兄弟后來離開華清勝地,北渡渭河到土地寬廣的渭北平原,依靠自己雙手謀生!爸灰鲜古5膭,一生不怕無田耕!眱尚值軕{著一身力氣,在農(nóng)村給人打短工,不論誰叫干的活都敬重得很,一定要干得讓人家放心才算完事。
就這樣干到年底,盤點全年收益,除兩個人吃穿以外,第一次在陜西創(chuàng)家立業(yè)——購置了一把鐮刀和一條繩子。
擁有一把鐮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對于經(jīng)歷過逃荒的兩兄弟來說,這是自尊、自立、自強、自養(yǎng)所創(chuàng)造的第一筆財富。
這一把鐮刀從購置之日起到仝熙若出生記事時,大約已經(jīng)過了六十多年的時光。每年春節(jié)、農(nóng)閑時,父親鄭重其事地講,母親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作為仝家創(chuàng)家立業(yè)、求生處世立身的教材,常講常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