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清晨,中國電科第五十四研究所生活區(qū)的院子里,一片安靜。
這是從酒泉保障神舟十二號發(fā)射衛(wèi)星通信任務回來的第二天,孫晨華早上7時就走出家門,沿著小路來到研究所的辦公大樓,刷卡開門,坐電梯上5樓,走向自己的辦公室……
身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57歲的孫晨華總是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偌大的辦公大樓里,她經常第一個到達。
今年,她的手頭上好幾個研究項目陸續(xù)展開,有的在預研、有的在研,還有的正在爭取立項……因此,她總是感到時間不夠用。
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沒有節(jié)假日和周末。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累嗎?“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就難出成績!痹趯O晨華看來,做研究首先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要有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的精神。
早在1986年,孫晨華剛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yè)分配到第五十四研究所,師傅便安排她研制一個單板計算機,并實現(xiàn)對衛(wèi)星通信設備的監(jiān)控。
當時微型計算機剛開始發(fā)展和應用,人們接觸并不多。困難不少,但孫晨華徹夜鉆研、反復試驗,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師傅交給的任務。
也是從那時起,孫晨華養(yǎng)成“5+2”“白+黑”連軸轉的工作習慣。
“一個女同志,何必那么拼?”面對一些人的不解,孫晨華的想法很樸實:“我只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在衛(wèi)星通信領域,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幾十年,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怎樣才能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
2002年,孫晨華反復思考,下決心要研制我國自主的TDMA通信系統(tǒng)。
然而,從論證必要性和可行性開始,就遭遇了“攔路虎”:要實現(xiàn)衛(wèi)星通信的信道資源共享,怎么才能解決毫秒級乃至微秒級的時間同步?
技術難關久攻不破,項目進度一拖再拖!暗覀儾荒芡丝s,關鍵技術是衛(wèi)星通信的核心,絕不能假手于別人!”孫晨華邊論證邊調研,一個人背著筆記本電腦,跑到北京去匯報和請示。
100多趟的努力,100多次報告的修改……憑著一股子韌勁和干勁,2005年,該項目成功立項。
不過到這里,這場科研攻關大戲才剛剛開始。
我國是衛(wèi)星通信的后來者,對該領域所需的技術積累有限,為實現(xiàn)自主可控的目標,必須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
“解決技術難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孫晨華帶著大家,從基本機理研究起,在珍貴卻有限的資料中“沙里淘金”,先積累經驗,然后一點點擴大規(guī)模,一級級突破技術難關。
不知經過了多少次試驗,失敗了重新再來,成功了就再重復驗證。終于,歷經近10年的專題攻關和設備研制,他們突破了20余項關鍵技術,研制出13型高新技術產品,打破國外30多年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盡管如此,孫晨華一天也沒有放松過。
從第一代TDMA問世,到提出多種波束、大跨度速率范圍的組網解決方案,再到創(chuàng)建我國首個衛(wèi)星移動通信運控體系……一項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志”,飽含她無數(shù)心血和智慧。
沒幾把刷子,很難取得現(xiàn)在的成就。
“她勤奮、嚴謹、苛刻,不放過任何一個技術細節(jié),從不走捷徑,積極面對問題,克服一切困難去完成任務!边@是同事對她的評價。
“單以總體工作為例,孫總要求工作人員不僅要做好抓總設計,也要對分系統(tǒng)、單機了如指掌。”第五十四研究所衛(wèi)通專業(yè)部主任助理肖永偉說,遇到任何疑問,孫晨華都要一探究竟,若有人說“某某就是這么干的”,她一定會盤根究底查個明白。
正因為追求極致的工作態(tài)度,所有事情她都要親力親為。
有一年,某科研項目到了聯(lián)試關鍵期,不巧的是,另兩個重大項目也要趕在年底前完成方案評審。為了兼顧兩邊三個團隊的工作,孫晨華常常半夜了還在幾個項目間穿梭,由于過度勞累、飲水跟不上,她患上了泌尿系統(tǒng)疾病。疼勁兒上來時,身上一層層冒冷汗,外邊天寒地凍,她的衣服卻總是潮乎乎地黏在身上。醫(yī)生要求她住院,她卻一天也沒歇。
“七一”之前,孫晨華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她想起1998年入黨時寫在志愿書中的誓言:“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獻給黨!”如今,她兌現(xiàn)誓言,從未停止過在航天科技一線開拓的腳步。
“最欣慰的是看到自己的成果有助于國家,感覺沒有白白度過這一生!睂O晨華說,全球通聯(lián)是她畢生追求的事業(yè),她這一生只做了這一件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