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21年,王默教學之余作畫一兩萬幅。

與這個年紀的大多數(shù)人不同,78歲的王默每晚只睡六七個小時,其余時間全都用來教學、畫畫、看書、寫論文,每年只在除夕夜看兩個小時電視。退休21年,她創(chuàng)作的畫作有一兩萬幅。源于祖輩、父輩一個“勤”字的薪火相傳,日復一日,從不懈怠。無須言語,不用說教,家中小輩們自然而然繼承了這種向上的力量,不舍得浪費一點兒時間。就連上至84歲、下至6歲的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探訪
每個房間的墻上都掛滿了書畫作品
迎春巷15號,王默把自己的家當成了工作室。除了廚房、臥室還有些許生活氣息外,這里更像是一個書畫展廳。每個房間的墻壁上都掛滿了書畫作品,有32平尺的大型國畫,也有A4紙大小的兒童畫,就連房頂?shù)臋M梁上都滿滿當當。房間里擺放著用來作畫的大案子、小桌子,只留下窄窄的過道。
78歲的王默很瘦,精氣神卻很好。她把記者領到一幅畫前,指著畫兩旁的對聯(lián):“這就是我家的家訓:一家一計在于和,一生一計在于勤!
王默,1940年12月出生在辛集舊城書香門第的王家大院,她的老爺爺是清朝舉人,爺爺是清朝秀才,父親是有名的書法家?梢哉f,她的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畫世家。王默自幼酷愛繪畫,3歲時就拿起畫筆開始畫畫,一生癡迷。她從事國際展示美術設計工作30多年,退休后開辦了王默工作室,教授孩子和成人作畫。
兒時記憶里都是父親深夜習書的身影
王默的父親王炳坤,生于1911年,逝于2001年。時至今日,王默仍能清楚地憶起兒時父親深夜習書的情景。王默七八歲時,就跟著父母下地干活兒。她在前面牽著牛,父親在后面推著犁。每天晨星而作戴月而歸。花生收獲的季節(jié),父親用鎬頭刨出花生,王默和母親、弟弟一起往下摘。因花生太多,每天中午王默要和父親送回家一趟,下午繼續(xù)回到地里勞作。晚上,一家人總是伴著月光回家,回家后還要用繩子把花生一籃籃系到房頂上。干完這些,每個人都已是筋疲力盡。
但即使已滿頭大汗,父親仍要習書到深夜。那時候用的是黑油燈,就是棉花籽榨出的油。只有黃豆粒大小的微光中,父親練書法、寫文章,母親做針線活兒,是王默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家里到處都是父親的作品,一摞摞作品堆起來,幾乎高至房頂。此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父親練習書法從沒間斷過,直到80多歲高齡,他仍戴著老花鏡練字、用毛筆給孩子們寫信。
設計標志百余個,拿到專利權幾十個
王默從事國際展示美術設計工作30多年,工作單位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河北分公司。1980年的廣交會,她幾乎兩個晝夜不眠不休,一個人完成了兩個展廳的全部美術設計工作。當時時間非常緊張,帶隊的負責人急得直冒汗,王默一咬牙接下了這個無比艱巨的任務。為了節(jié)省時間,她不回宿舍,趴在正在布展的大廳地面上寫寫畫畫,實在累極了就在原地睡一會兒。夜晚,無人的大廳更顯空曠,她卻靠著強大的內(nèi)心緊張工作。
勤能立業(yè),王默自小深知這個道理。也正是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能讓她在關鍵時刻出色完成任務。王默說,這叫厚積薄發(fā)。
這一次攻堅克難,王默的能干出了名。不久后,總公司頻繁調(diào)她去國外參加展會,每年出國好幾個月成了家常便飯。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出國還是件了不得的事。她把在紐約拍攝的彩色照片寄給父親,父親顫抖著手撫摸著,流下熱淚。
然而,王默一出國,3個兒子就只能由愛人照顧。大的十幾歲,小的七八歲,4個男人的日子著實不好過。工作要做好,家里也不能亂。要強的王默把一個“勤”字發(fā)揮到了極致。雖然她當時很年輕,正是愛美的年紀,但她從不像其他女同事那樣利用出國的機會買衣服和化妝品,而是抓緊旅途中所有的時間給愛人和孩子織毛衣、做棉鞋。等飛機,她織毛衣,乘飛機,她織毛衣,跟別人聊天,她的手依然不停歇。工作以外的時間,她也一刻都不閑著。就這樣,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從沒出過岔子。
王默從事國際展示美術設計30來年,為執(zhí)行任務,到過德國、埃及、喀麥隆、美國等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多次榮獲大獎。她設計標志百余個,均注冊成功,拿到專利權幾十個。其中40多個走向世界,在國外注冊成功。
退休21年教學之余作畫一兩萬幅
退休后,離開了忙碌的工作崗位,王默并沒有像很多同齡人那樣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有更多的時間來畫畫了。
她3歲拿起畫筆,12歲時畫了一套“滿屯入社”宣傳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道路的連環(huán)畫,貼在辛集城隍廟正殿外的展覽廳里展覽。初中時被辛集文化館借調(diào),在辛集市主街道繪制了多幅大幅宣傳壁畫,在辛中又集中繪制“辛集遠景規(guī)劃圖”多次受到表揚、獎勵,被稱為“小畫家”。
上班時雖然工作繁忙,但她從未放下畫筆。1996年退休后,她成立了王默工作室、王默美術館,指導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以及成人進修。她有入室弟子200余人,最小的6歲,最大的84歲?既胫攸c高中、重點大學、研究生的已有百余人。
退休21年,王默的畫作少說有一兩萬幅,那都是每天十幾個小時教學、畫畫的結(jié)果。雖然已78歲高齡,她的身體卻很結(jié)實,極少生病,從不吃藥,至今能騎自行車出去買東西。她總有一種感覺,她是為畫畫才來到這個世界的。天道酬勤,她收獲的不僅是事業(yè)的成功,還有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體。
無須說教,小輩們自然受到熏陶
身教勝于言教。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即使父親什么也不說,王默也能領悟“勤”的含義,即使王默從不說教,子孫也自當發(fā)憤圖強。王默的3個兒子雖然沒有像母親那樣從事書畫方面的工作,但都勤勤懇懇,如今事業(yè)有成。4個孫子在學業(yè)、事業(yè)上,也是一日不曾懈怠。
更有故事的是王默的兒媳婦、孫媳婦。小兒媳婦張一梅大學學的是美術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一家藥廠工作,并考取了藥劑師資格證。她從未放棄自己的專業(yè),每天練習,不斷地考級,如今成了王默的助手,也是個小有名氣的畫家。剛過門一年的大孫子媳婦,做財會工作,以前沒有接觸過美術,結(jié)婚后也開始學習素描,正準備參加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這個兒媳婦和孫媳婦,簡直成了一段佳話,知情者無不贊嘆。而在這兩人看來,78歲的老人尚且如此勤奮,小輩們的這點努力,真的不值一提。
王默雖然身材瘦小,卻似乎自帶強大的氣場,她的學生和身邊人無不受其感染。有的學生為備戰(zhàn)考試,一畫就是六七個小時,午飯就用面包、白開水湊合,不嫌累不說苦。還有84歲的老人,也來跟王默學畫畫,說王默就是他的榜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