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xiàn)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睋(jù)了解,目前許多地方招商引資仍然有任務,從省一級分解到市一級,市一級再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完成任務有困難,就搞起了重復簽約的把戲。(據(jù)《人民日報》7月17日報道)
重復簽約,“表演”簽約,好好的招商會變成了秀場,這樣的咄咄怪事并非今日才有。早在數(shù)年前,就有媒體報道,一位企業(yè)負責人吐槽某地的招商引資工作,“光‘意向性協(xié)議’就讓我簽了三次”。筆者在與一些就職于政府部門的朋友閑談時,也聽說過一些地方招商引資注水的亂象。這種弄虛作假的招商和形式主義招商會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一些“招商簽約”中的水分應當擠一擠了。
一個項目重復簽約,“一炮雙響”甚至“一炮數(shù)響”,表面上看熱熱鬧鬧、風風光光,實際上卻是虛假繁榮,局內(nèi)人心里其實比誰都清楚。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費盡周折騙人騙己?這其實不難理解,無非是為了烘托氣氛、制造聲勢甚至“一魚多吃”湊任務,讓種種簽約大會看起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讓報告總結(jié)中的數(shù)字更加漂亮一些。聽一聽相關人士的反思:“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虛榮的政績觀在作怪。”捂著烏紗帽做官,打著小九九做事,自導自演這種荒誕的鬧劇,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此“招商簽約”的危害不容小覷。把一個項目重復簽幾次,不僅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不必要浪費,更助長了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歪風邪氣;把幾千萬“重復”成幾個億,不僅讓大家空歡喜一場,更由此引發(fā)了廣大群眾的強烈反感、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更為嚴重的是,注水帶來的虛假數(shù)據(jù),很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形勢產(chǎn)生誤判,做出違背實際情況的錯誤決策。
“你可以在部分的時間欺騙全部的人,也可以在全部的時間欺騙部分的人,但你不能在全部的時間欺騙全部的人!敝T如“簽約注水”式的花招其實并不高明。人為制造的“繁榮”,總有一刻會破滅;吹出來的業(yè)績,也總有一刻會“對不上賬”。這樣的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人人都懂。一些人明知此理卻依然搞“簽約注水”,只能說明相關的考核還不夠完善、不夠合理——只看場面,不看實際;只聽匯報,不管“對賬”;只看數(shù)字,不看實效……由此而言,擠出“招商簽約”的水分其實并不難,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進作風,反對形式主義,引導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的考核和評價機制,真正做到一項是一項,一筆是一筆,讓“重復”無“空”可鉆,讓水分無“隙”可注。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卑炎陨淼能浻布h(huán)境搞好,才會有實打?qū)嵉恼猩,才能實現(xiàn)實打?qū)嵉霓D(zhuǎn)型。希望各地都能從注水的“招商簽約”被曝光、批評中吸取教訓,以優(yōu)良的作風、扎實的工作,真正贏得投資者的垂青和群眾的信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