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網站昨天發(fā)布公告稱,自今年7月15日起,進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的考核基數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數調整為考核期內一般存款日終余額的算術平均值。業(yè)內人士認為,央行此舉將給予商業(yè)銀行更多流動性管理的自主權。
平均法存準考核進一步完善
央行公告指出,自2016年7月15日起,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的考核基數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時點數調整為考核期內一般存款日終余額的算術平均值。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每次存款準備金的變化似乎都是貨幣政策的變化,不過,此次存款準備金改革卻不再簡單是一個貨幣政策,而更多的是對金融機構考核的變化。
所謂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央行指出,此舉意在進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增強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平滑貨幣市場波動。
事實上,央行去年曾經對存款準備金考核制度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革,自2015年9月15日起,央行改革存款準備金考核制度,由時點法改為平均法考核。即維持期內,金融機構按法人存入的存款準備金日終余額算術平均值與準備金考核基數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弱化季末存款時點效應
據了解,在央行去年9月改革存款準備金考核辦法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考核方式是時點法考核,即每月的5日、15日、25日的時點繳納存款準備金,根據每月月末、每月10日和25日的存款基數,實行原則是多退少補,但是這種方式導致機構繳納存款準備金之前流動性就會發(fā)生較大的波動,特別是市場利率會突然上升。2015年9月,央行實施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將存款準備金考核公式的分子由時點數改為期內算術平均值;此次調整則是將分母也由時點數改為平均數。
聯訊證券研發(fā)總監(jiān)付立春表示,存款準備金率是銀行受監(jiān)管的最主要指標之一,在整個銀行的穩(wěn)健經營和風控角度都是一個關鍵指標,原來的考核方法容易造成為了達標而集中吸收存款的操作,客觀上也造成了市場的波動和監(jiān)管的失準,平均法考核可以弱化季末存款時點效應,使監(jiān)管更加準確和有效。
銀行流動性自主權加大
付立春坦言,現在整個銀行系統(tǒng)的經營壓力和業(yè)績壓力比較大,在風險相對可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銀行的監(jiān)管標準,可以變相釋放更多的資金量,從而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國泰君安銀行業(yè)分析師王劍認為,這相當于央行給銀行發(fā)信用卡,準備金可小幅透支,萬一真遇到意外的流動性需要,可以先把存款準備金支付出去,然后在后面幾天抓緊籌錢,使這一旬內的日均存款準備金達到要求即可。王劍表示,銀行超額準備金需求下降,預計銀行間利率下行,銀行資產收益率略提升,“兩率”市場化或導致存款波動加大。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看來,新的日均考核基數可以給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充分的流動性自主管理權,在維持期內,中間有一段時間可以突破,只要整個日均達到標準就可以了,更多的靈活性就交給了商業(yè)銀行,這也是市場化改革的一個方向。當然,商業(yè)銀行流動性管理方面自主性更多,也對商業(yè)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yè)銀行要做好總體的平衡和測算。
(河北日報綜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