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wǎng)記者 劉 燕
面對著訓練中的高風險,面對著短暫的職業(yè)“黃金期”,走下舞臺后,雜技演員面臨著殘酷的轉型難關。許多退出舞臺的雜技演員學歷低、文化水平低、出路窄、傷病纏身。
雜技是一個特殊行業(yè),充分展示了人體的極限能力。雜技演員們從小并不能像正常孩子們一樣接受正規(guī)教育,從七八歲開始,他們就要接受嚴格的訓練,其難度、強度可想而知。他們用寶貴的時光、無盡的汗水為廣大觀眾帶去了歡愉,為雜技舞臺增添著亮色。但目前,雜技演員的社會地位遠遠低于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其他藝術門類的演員,退役之后的出路也往往非常狹窄。
雜技演員一旦不能再演出了,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關口前移,調(diào)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設定培育規(guī)劃時未雨綢繆外,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從政府層面,對于高風險的雜技表演行當,要為演員們推出相關的“強制險”,為其人身安全系上保險帶。從教育層面,要在對雜技演員進行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大文化課程的分量,注重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從院團層面,在贏得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設立相關的職業(yè)培訓基金,提升雜技演員的再就業(yè)能力。從社會層面,要引導公眾愛護、關心雜技演員,動員各類公益機構以及各方力量,設立雜技演員的扶助基金,給那些處于困境的雜技演員一些實際幫助。
中國雜技以其特有的驚、險、奇、美傲立于世界雜壇,這其中,無數(shù)雜技演員傾其半生,他們的后半生如何過好,我們不能置之不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