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趟扶貧絕不能白來”
——對話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駐陽原縣四十畝灘村第一書記孫國亮
孫國亮(前排中)和村民們在一起。通訊員馬佳琦攝
7月2日晌午時分,剛剛還熾熱難耐的陽原縣四十畝灘村,忽然間陰云密布。放下碗筷的孫國亮趕緊跑出屋,仰頭望向天空:“估計有雨,得放簾子!”
“老楊,雨要來,把簾子放了吧。我這就過去!”他一邊拿起電話打著,一邊騎上自己的“貼身座駕”電動小三輪沖著蔬菜大棚的方向駛去。
雨稀稀拉拉地下起來。孫國亮從地頭小屋里拎起一件雨衣,便火急火燎地往大棚里跑。因為左腳受了傷,他跑起來一瘸一拐的。
“大棚菜尤其是西紅柿,被雨淋了容易腐爛。下雨就得趕緊把大棚的簾子放下來!睂O國亮說。
幾十個大棚,每個棚都有兩扇簾子,兩個開關。孫國亮和村民楊明泰,兩個人挨著棚子跑。就這樣,雨一邊下著,他們半個多小時才把所有的簾子都放完。
披著雨衣,急匆匆地奔走在大棚間——眼前的孫國亮皮膚黝黑,一件曬得泛黃的黑背心沾著塵土,腳上破舊的運動鞋沾滿泥巴。
孫國亮不是四十畝灘村的菜農,更不是承包大棚的老板,他本是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的一名干部,而今,由于駐村扶貧,他與這片土地深深結緣。
“我就是農村生、農村長,我對農村、對老百姓有感情!
記者:您現在天天在四十畝灘村生活,在蔬菜大棚勞作,不知道的人,真以為您是村里的農民呢!您為什么肯這么全身心地投入,辛勞地付出?
孫國亮:我就是農村生、農村長,我對農村、對老百姓有感情。我希望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過上舒心的日子,要說初心,這就是我的初心。
我2016年2月到的四十畝灘村,當年5月籌建大棚,從蔬菜種植、田間管理,再到蔬菜的銷售,我全程參與,全力投入,不敢懈怠,生怕做不好,辜負了老百姓的期望。
好多人都跟我說,你一個處級干部,天天泡在大棚里干活,沒有這個必要。我不這么想,老百姓能干的我為什么就不能干?
當然,我也有我的考慮,作為我本人來說,搞扶貧產業(yè)是個外行,需要學習的太多,只有你親身去參與了,才能夠學到東西,才能把這個事情管好,做好。第二個考慮是比較現實的,搞蔬菜大棚,起步階段非常難,能省一分錢是一分錢,我算了算,我一個勞力一年下來就能省兩三萬塊錢,再兼帶工的,一年下來又能省五六萬,這加起來就將近10萬塊了,這就是一大塊。
記者:每年最忙的時候都集中在幾月份?您的身體能吃得消嗎?
孫國亮:4月份大棚就開始鋪糞,購買物料,到11月份銷完最后一批菜,再清了棚,這前前后后一年得有8個多月是最忙最累的時候。一般,每天凌晨四五點鐘起床,晚上十一二點才能休息,忙起來吃飯喝水都顧不上。
我剛來四十畝灘村的時候,體重有180多斤,來了大概也就一年多的時候,就瘦到了現在的130多斤,瘦了有50斤。大家都笑我,從壯漢變成了一個小老頭。我回石家莊碰到小區(qū)的鄰居,差點認不出我來,有的還以為我得了啥病了。我老岳父那年從電視上新聞里看到我在大棚里干活又黑又瘦的,老人為此還掉了淚……
即便這樣,我也從沒有覺得自己苦,覺得自己累。當看到大棚賣出第一車菜,當第一次給貧困戶分紅,給大家發(fā)薪金、土地流轉金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這不,今年又增加了30個大棚,加起來一共60多個大棚了。新種的西紅柿苗死了不少,我讓工人們再補種點架豆,拉點水澆一澆……
“這一趟扶貧絕不能白來,一定要讓四十畝灘村變個樣。”
記者:我知道,您來四十畝灘村駐村扶貧,搞蔬菜產業(yè),遇到許多困難,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您走到今天的?
孫國亮:要說這個,就是我剛來的時候,第一眼見到四十畝灘村的情景對我的觸動。
我雖也生在農村,但多年在城市生活,本以為老家滄州的農村已經算很落后了,但四十畝灘村的情況還是超出我的想象。村里幾乎都是土坯房,到處都是殘垣斷壁,也就相當于我老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樣子。
也就從那一刻起,我便暗暗發(fā)誓,這一趟扶貧絕不能白來,一定要讓四十畝灘村變個樣。正是這樣的一個扶貧工作的初心,成為我后來的扶貧工作中最大的動力,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會退縮。
記者:扶貧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孫國亮:要說最難的就是資金的問題,沒有錢什么也干不成。
2016年5月,剛一著手搞蔬菜大棚,立馬就遇到了資金問題。扶貧資金得大棚建成驗收后才能到位,前期全部需要墊資。
村集體沒有一點積蓄,錢從哪兒來?
既然要干,就要干成,沒有退路。我開始四處借錢。親戚、朋友、駐村的隊友,最后連家里給兒子攢的6萬元生活費也拿了出來,前前后后一共墊進去將近40萬塊。
身邊的熟人好心跟我說,墊這么多錢進去,收不回來怎么辦?我說,收不回來就當我給扶貧作貢獻了。
前兩年由于沒有經驗,大棚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但到了年底,我就是墊錢也一分不差地給所有打工的村民結了工錢,給所有貧困戶分了紅,給所有流轉土地的村民發(fā)了流轉金……再難也不能失去老百姓對我的信任。
今年已經是我駐村扶貧的第四個年頭了,蔬菜大棚產業(yè)在逐年盈利,養(yǎng)雞場也搞得小有成就,四十畝灘村在去年就已經脫貧摘帽,村里的方方面面都在發(fā)生著變化……
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作為一名黨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老百姓知道,我們黨的初心就是為他們謀幸福的。(記者李艷紅)
來源:河北新聞網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