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wǎng)訊 記者從唐山市民政部門獲悉,唐山市堅持將社會救助兜底脫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按照“5+1”模式(“5”即綜合運用農村低保、特困供養(yǎng)、醫(yī)療救助、臨時救助、社會福利等五項政策;“1”即積極動員社會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攻堅)精準落實各項社會救助政策,扎實推進脫貧攻堅任務落實,截至3月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低保對象1192戶、2240人,其中整戶均無勞動能力975戶、1605人,特困供養(yǎng)634戶、710人,實施了有效兜底保障。
首先,用好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政策。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2019年提高到每人每年4824元,通過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fā)政策的有效銜接,對符合低保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面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同時,將農村集中、分散供養(yǎng)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農村低保標準的1.6倍、1.4倍,確;旧畹玫接行ПU稀猿肿龅健傲鶄納入”:將符合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農村特困人員,在尊重個人意愿基礎上,將其納入集中供養(yǎng);將低保戶中符合特困供養(yǎng)條件的納入特困供養(yǎng);對家庭成員因殘疾、患重病等剛性支出較大、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政策性兜底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后符合低保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低保戶納入綜合救助政策幫扶,切實做到應保盡保、不落一人。
其次,抓好醫(y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加大醫(yī)療救助力度,建立貧困人口醫(yī)療救助補充保險,積極推進貧困人口醫(yī)療“一站式”結算服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救助效率更快,對急難情況先行救助,小額救助委托鄉(xiāng)鎮(zhèn)審批,救助形式更活,建立主動發(fā)現(xiàn)機制,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救助。僅2018年,開展醫(yī)療救助8000多人次,支出資金370余萬元。開展臨時救助5000余人次,支出資金240余萬元。
同時,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唐山市全面落實經濟困難老人補貼制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制度、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和孤兒生活補貼制度,更好保障經濟困難老人、困難殘疾人、孤兒的基本生活,解決重度殘疾人長期照護困難。
此外,動員社會力量扶貧。積極開展“三個一批”活動:引導有意愿、有能力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向貧困戶捐資助困一批;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向貧困戶提供技術幫扶一批;支持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向貧困戶開展志愿服務一批。截至目前,85家社會組織參與助學助困助醫(yī),捐助資金990多萬元。(燕趙都市報冀東版 記者劉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