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銅匠世家的兩代感恩情懷
“感恩鼎”與“告別田賦鼎”復(fù)制品同在靈壽縣中山青銅文化博物館展出
鑄鼎人王英潔的心愿:追隨父親的足跡,把“感恩鼎”捐給國家
大氣的方鼎造型,精致流暢的龍紋,古樸典雅,莊重肅穆。青銅鼎正前部,陽文鐫刻“感恩鼎”三個大字;背部440字銘文,傳遞出鑄鼎人對黨和新時代的感恩之情。昨日,在靈壽縣中山青銅文化博物館,“感恩鼎”受到游客的圍觀。這尊由靈壽縣手工藝人、省級青銅器制作工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王英潔精心鑄造的“感恩鼎”,歷經(jīng)三個多月完成后,被運到該館展覽。
●兩尊鼎與一個世家
游客在圍觀“感恩鼎”。適逢中秋節(jié)小長假,三天來,前來參觀“感恩鼎”的游客達上千人。
從2006年到2019年,從“告別田賦鼎”到“感恩鼎”,跨越13年的兩尊鼎,記錄著靈壽縣這個青銅匠世家的命運軌跡,也傳遞出農(nóng)民、小企業(yè)主對黨和國家新政由衷的感激之情。
2006年,國家取消農(nóng)業(yè)稅,農(nóng)民王三妮深有感觸:“延續(xù)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不用交了,國家還給糧食直補款,這在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王三妮當時興奮地告訴全家,他要鑄鼎記錄這個“大事件”。王三妮耗時一年多,動用了家里的幾乎全部積蓄,最終鑄成一尊通高99厘米的“告別田賦鼎”。兩年后,這尊鼎被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收藏。
2019年,子承父業(yè)的王英潔,作為農(nóng)民企業(yè)家、小微企業(yè)主,國家出臺的系列減稅降費新政深深觸動了他。“‘減稅降費’力度很大,像我們這樣的小企業(yè),年收入10萬元以內(nèi)不用繳稅了,這樣算下來,每年能省好幾萬呢!”王英潔說,“減稅降費”新政,讓各行各業(yè)的小微企業(yè)都享受到了實惠,他真切體會到了國家對小微企業(yè)的扶持,于是決定鑄一尊“感恩鼎”,感恩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以一個農(nóng)民和小企業(yè)主的身份向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五代人與一座博物館
“感恩鼎”被安放在靈壽縣青銅文化博物館。
“感恩鼎”通高201.9厘米,寓意2019年鑄造;鼎足高70厘米,寓意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該鼎造型大氣,紋理精美,一入駐便成為中山青銅文化博物館的明星展品。而此前,博物館的明星展品是“告別田賦鼎”的復(fù)制品——該鼎的真品于2006年由王英潔父親王三妮鑄成,2008年被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收藏。
王三妮、王英潔父子身上,有著青銅匠人的質(zhì)樸與敦厚。家傳的青銅器制作工藝到王英潔已是第五代,從最早的走街串巷賣煙袋鍋、小香爐,到1999年注冊成立靈壽縣中山青銅工藝廠,王英潔家的青銅器已遠銷全國多個省市。2013年,他家的青銅制作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在王英潔鑄造“感恩鼎”的過程中,正逢石家莊市第四屆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在靈壽縣舉辦。靈壽縣是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的都城所在地,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中山國青銅器。為此,大會召開前,靈壽縣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青銅文化博物館,用以展示青銅器的文化傳承與特色技藝。
靈壽縣青銅文化博物館共有五個主題展區(qū),分別為“告別田賦鼎”展示區(qū)(非遺展示區(qū))、中山國青銅器展示區(qū)、夏商周青銅器展示區(qū)、民間青銅器收藏展示區(qū)、青銅器制作流程展示區(qū),共展出青銅器300多件,其中半數(shù)以上為王英潔家鑄造的仿品和私人收藏品。
青銅文化博物館既展現(xiàn)了古中山國的燦爛文化,也記錄了新時代的發(fā)展印跡。其中“告別田賦鼎”“感恩鼎”就以銘記的形式記載了告別田賦、減稅降費兩件大事,極具時代特色。
●一聲感恩與一世情懷
游客在圍觀“感恩鼎”。適逢中秋節(jié)小長假,三天來,前來參觀“感恩鼎”的游客達上千人。
“告別田賦鼎”的原創(chuàng)者、73歲的王三妮,目前已出現(xiàn)了腦萎縮癥狀。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他使用最多的是肢體語言,比如看著新鑄成的“感恩鼎”,憨笑著點點頭。
“以前,我爸總是教育我們,要懂得感恩,要感謝國家,這兩年他的話越來越少了,但他的心意我們是知道的!蓖跤嵳f,王三妮的心愿一如13年前鑄“告別田賦鼎”那樣,想要把“感恩鼎”獻給國家,這是他作為一個農(nóng)民、一個手工藝人對“感恩”二字最質(zhì)樸的表達。
王英潔鑄造“感恩鼎”的過程是坎坷而艱辛的。7月份青銅文化博物館建館,需要他提供大量展品,一邊要保證“感恩鼎”在國慶節(jié)前完工,一邊還要提供展品,他忙到幾乎崩潰。有段時間他甚至想放棄鑄鼎,但是想想自己的初衷,看看父親的神情,實在放不下,最后硬扛了過來。
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僅僅是青銅的文化與技藝,還有農(nóng)民和手工藝人樸素的感恩情懷。在青銅文化博物館,王英潔10歲的小女兒王芊霖已成為小小講解員,只要有游客詢問,她馬上會站到鼎旁伸出右手:“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感恩鼎’,它是為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而鑄造的……這尊鼎不僅是對我國青銅器制作藝術(shù)的傳承,還銘刻著全國人民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保ㄓ浾叻段凝、劉勇峰、劉文靜)
●學(xué)者聲音聽“鼎”
古籍云,鼎能自己走動,甚至能飛。鼎飛向哪里,哪里就定鼎江山,改朝換代。問題是,看上去“笨重”的鼎,為什么不在一個地方好好待著,而總要飛來飛去呢?
13年前,王三妮鑄“告別田賦鼎”,我來問“鼎”;13年后的今天,王英潔鑄“感恩鼎”,我來聽“鼎”。
我屏住呼吸,站在“感恩鼎”旁細聽。百代過客的跫音,從鼎中隱約傳來。
我聽見鼎飛翔的聲音。大禹鑄造的九鼎,從夏飛到商,又從商飛到周,一路呼呼生風(fēng);后來九鼎沉沒于黃河,大鼎緘默,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我聽見鼎中的沸騰。從黃帝最早鑄鼎到今天,五千年間,鼎沸不息,有刀光劍影、龍吟虎嘯,也有民康物阜、燕語鶯聲。
我聽見鼎中傳遞的興亡。古人說“鼎知吉兇存亡”,這話,并非危言聳聽。
我終于聽明白了,用來烹煮的鼎,本意恰恰不在烹煮。它不盛魚,不盛蝦,不盛牛,不盛羊,不盛藥,不盛酒,它真正要盛的只有一樣?xùn)|西——民心!
民心在哪里,鼎就會飛往哪里。古籍記載所謂“得九鼎者得天下”,其實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看看王三妮和王英潔的鼎,猛然又是一驚。
古來鑄鼎者、爭鼎者,無論帝王,還是貴胄,無非是想宣告自己的“正統(tǒng)”;而王三妮和王英潔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是小微企業(yè)家,是“布衣”,父子兩人從取消田賦、減稅降費的切身感受出發(fā)鑄鼎,只想飲水思源。
古代的鼎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標榜自己符合民心的,今天王三妮和王英潔的鼎,本身就是民心。王三妮的鼎,盛的是億萬農(nóng)民對取消田賦政策的感恩之心;王英潔的鼎,盛的是無數(shù)中小企業(yè)家和老百姓對減稅降費政策的感恩之情。
大禹鑄九鼎,材質(zhì)是九州之銅,象征集合民心。能集合民心者,才能江山永固。否則,“鼎”自己會飛到別處。
70年前,“鼎”從南京總統(tǒng)府飛到了北京天安門。
70年“鼎”定,我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走進新時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fù)興,為世界謀大同,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在鳴響,錚錚然,鏗鏗然。民心在回應(yīng),轟轟然,隆隆然。
“民心”和“初心”,在“感恩鼎”中共鳴。ㄚw新月)
來源:燕趙晚報相關(guān)新聞: